中德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2014-10-21 20:02刘娅辉唐昌维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比较中国

刘娅辉 唐昌维

摘要:当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决定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及大多数国家都对此十分重视。德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倡导责任,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和我国的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其异同,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德国;社会责任感;比较;启示

社会责任感是指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个人在社会处于大时代背景下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家庭、自然等所承担的责任,自觉履行各种义务的意识。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对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一方面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

德国的公民教育以倡导责任为突出特征,青少年责任心的培养占据重要地位。《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其中巴伐利亚州规定:“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是对18岁以上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培养要求①。这种依据德国特色所构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通过中德两国的比较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的改进。

一、中德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遵循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责任”的主要目标定位于为人民、国家服务的社会责任上。其核心内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对公民责任心的培养,在德国已成为一种传统。其社会责任感教育与个人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以重视个性发展为基础,突出个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那么,个体要想肩负社会赋予的重任,必将提高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为社会服务。基于此理念,德国教育更为强调个体个性的培养,并对个性赋予了特有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适应和推动迅速发展的社会。

二、中德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

我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沿用以显性教育为主的理论灌输。强调课堂责任理论教育同时结合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主要途径有两课教学、主题仪式教育、实践活动类教育、媒体宣传教育。其中两课教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政策课等课程;主题仪式教育较常见的有:主题团日活动、升旗仪式、党支部活动等;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支教活动等。我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形式较为丰富,国家也十分重视,但在各类活动的开展中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在如何取得实效上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正逐渐走出传统责任教育模式,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辨别能力以增加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等,同时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在创新其他责任教育的新途径。

德国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来实施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第一,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凡是涉及人生、信仰方面的问题都归于那冥冥之中至高无上的神灵。通过把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宗教教育相融合,使公民的宗教信仰逐步转化为对集体、政府的认同。

第二,注重渗透的方式开展教育。德国的渗透教育体现在各方面,较为显著的是生活、课程学习和大众媒体的宣传方面。其一,在生活中,对孩子从小进行责任心的培养,这已成为德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且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如德国小孩饲养一只宠物比成年人养一个小孩更为需要责任心和耐心。首先,家长考虑小孩是否有独自饲养的能力,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决定是否同意饲养,其中喂养、清扫、照顾等事宜都由小孩独自承担;然后小孩要学习饲养的相关知识,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后宠物店才会将宠物卖给你;最后,在你购买全套饲养设备后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喂养。其二,通过课程学习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但是主要通过伦理学、神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他课程来渗透德育的内容,区别与我国的显性教育方式。其三,在大众媒介宣传上内容和监管体制的把控严格,在内容上时刻向国民透露着民主以及社会责任道德规范。

第三,注重社会实践增强教育实效。除了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内容,德国高校较为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德国,青年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相关部门对此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监察机制。

第四,注重通过心理咨询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德国高校特别注重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有着较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旨在通过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来促使社会责任感发挥实效。

三、中德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施教主体

在我国,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然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在我国,学校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地位较为突出。学校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社会责任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爱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养成践行责任的习惯。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局限,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成效甚微。相比之下,家庭和社会作为同等重要的施教主体,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弱。

德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也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其一,学校是主要阵地,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纳入德國教育培养目标的体系之中,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二,已形成传统的责任心培养,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从小开始尽量多地让小孩参与家庭生活筹划之中,协助父母持家守业,适度分担家务劳动,通过“家庭会议”学会沟通,注重文明修养等,让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先建立在小家庭上,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成为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在德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的行为习惯中,都把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讲究公共文明道德,当作自己的本分和毋庸置疑的事情。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社会责任心顺其自然的内化成自身根深蒂固的意识。

四、中德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国家制度和基本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和德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存在差异,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同样各有特色。德国短短几十年间树立了民主制度,开创现代政治文明,并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高度有责任感的文明道德风尚,其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对我国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1、完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体系。在我国和德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施教主体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国责任心的培养都是从家庭教育起步的,能将“责任”作为一种信仰和习惯铭刻在每个人的生活行为中,也是从小开始影响的。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基本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家庭教育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结构,家长大多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发展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承担能力的机会。在社会环境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各项体制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带来了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一些社会不公现象,致使心态失衡、社会责任感淡化现象滋生,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反观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注重从细微之处开始,且从小让小孩做力作能及的事情。甚至德国的法律有明文规定在6-18岁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必须帮助家庭做家务活的种类②。同时,德国公民把个人行为在公共场合相协调、制约的自觉性以及德国遍地书香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搞好社会公德建设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中应同时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光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能达到实效的。

2、加強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我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小学在课堂上背诵爱祖国爱人民开始,一直接受“有名有份”的树立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知识教育,在考试中学生都可以将这些理论回答一二,但在实际行为中却总是不容乐观。尽管我国高校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力度依然不够,部分活动还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因此,德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采取最为主要的隐性渗透教育方式给我国更多的启示,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生活、大众媒体各方面通过多种创新型方式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其中,结合无形的渗透和有形的灌输不断探索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路径。

3、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在德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中,我们看到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里,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踏实认真的劳动态度;在学校,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在社会上,各种职业者高度的职业道德感,这一切都使得学生的责任意识耳濡目染,并把责任担当作为一种荣誉。诚然,要想达到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深刻影响被教育者的目的,就对我国的全民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更侧重于实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情境教育。这种社会责任感需要在具体实践和活动的体验中去感悟,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是培养、深化、养成的责任行为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从德国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体系目前已较为完备和成熟,因此,其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尤其是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监察机制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5、与心理咨询教育结合融洽。在我国心理咨询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基本上属于两个界面,很少有交叉融合的机会。并且在我国心理咨询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等人上门去找。但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禁锢,心理咨询尚处于较为敏感且唯恐不及的地位。但在德国一方面心理咨询处于主动地位,并且认识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社会责任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心理咨询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双向的促进和互补作用。

新形势下,社会各类问题日益凸显,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主力军。德国拥有着比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教育工作经验。由于两国本质性差别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选择性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4]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5]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6]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于伟.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J].吉林教育科学,1997(01)

[8]杨晓杰,谭武,宋文娟.中德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比与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4(04).

[9]关翠玲.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J].文教资料,2011(06).

[10]张华.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26(27).

[11]严涛.浅析加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

[12]覃遵君.国外素质教育掠影(九)德国素质教育的特色—责任心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06).

[13]王蓉.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与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

[14]孟爱玉.中西方国家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

[15]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03).

[16]汪宗田,傅安洲.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7(01).

[17]汪宗田,傅安洲.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4).

[18]王才勇.大众传媒在德国[J].国际新闻界,2001(01)

[19]卜雪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注解:

①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162

②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比较中国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