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丽
【摘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地区水绕山环、沃野千里,造成东北人性格粗犷奔放、热情豪爽。淳朴的民风和对精神生活的创新需求形成了今天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音乐文化形式。这种热烈火爆、刚柔并济的文化恰巧与唢呐的音色及演奏风格极为相似,文章以唢呐与东北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相互关系为线索,浅述唢呐在东北音乐文化各表现形式中的作用。
【关键词】唢呐;东北民间音乐;地方文化
唢呐,是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16世纪在中国民间开始流传。史料始见于明代,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唢呐自身独有的音乐特色及表现形式与东北地域整体风格最为接近,笔者在这里就以唢呐为例,简要阐述一下唢呐在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各种类型中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一.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的概况
(一)东北人文风貌的成因
今天的东北地区泛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构成的区域,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1个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18%。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生存环境的严酷也自然使生存下来的人们无不坚强果断,勇敢无畏,刚毅自信;春天遍地生机涌动,夏天阳光明媚灿烂,秋天金风送爽、果实累累,这样美好的景象怎不令人欢畅、振奋、激动!潜藏了一个冬天的情感终于得到了尽情抒发,怎不快意盎然。所以东北人性格淳朴敦厚、开朗豪爽,浑身散发着感染人的活力。
(二)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的成因
文化是每个民族、社会、地域特有的,是区别地区差异的标志。文化本身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构成了不同文化间显著的差异性。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其中融合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等民族的文化习俗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等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东北地区人员构成主要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从关内(如山东、河北等地)迁移而来俗称“闯关东”的农民。由于离乡背井,导致他们富有冒险精神及坚不可摧的意志,有敢于舍得和放弃的决心,有敢于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追求,加之这些“闯关东”的人民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毕竟来自素有文明之称的孔孟之乡——山东,所以他们身上有淳朴的民风,有创造新的精神生活方式的需求,有茶余饭后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热忱,这样,被大众所喜爱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便产生了,形成了如今东北民间特有的音乐文化,其种类主要分为民歌、曲艺、戏曲、东北鼓吹乐、东北大秧歌五部分。
二、唢呐与东北民间音乐文化
一提起东北的民间音乐,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等艺术形式。经过历史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的核心正被挪移到以“二人转”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舞台上,“二人转”可视为东北人民向外界展现情感、展示精神风貌以及东北文化风格特征的一面“明镜”。“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样的东北民间俗语,恰好反映出东北地区广大民众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而唢呐正是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众多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伴奏乐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唢呐就没有东北的地方戏曲。唢呐之所以被东北人民喜爱,这也许不是偶然的,其中应该有较深的地方文化影响在起作用。
一种乐器文化的形成,既需要有其自身的特色,又需要善于变化,符合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和精神需要,并适用于不同演奏场合。唢呐正好迎合了这些层面的创作需求。它的音色极具模仿性与可塑性,能够吹奏出喜庆欢快,也能够吹奏出凄凉悲伤,能够在乐曲中模仿鸟叫声,例如《百鸟朝凤》;也能够在演奏中模仿人类的对话与嬉笑怒骂,例如《打枣》。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如果在东北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中把唢呐去掉,东北的民族民间音乐将无法想象。
(一)唢呐与东北戏曲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戏剧中,演员为表达一种激动、兴奋情绪,往往变说为唱,而情绪再推进就要变唱为喊!用说、唱无论如何也表达不了激动心情时,东北唢呐中的破工音就有了用武之地。演奏者通过技巧,将唢呐吹出又嘶裂、又燥炸的音色,通过这样的听觉刺激,完成乐曲情绪的再推进,进而完成剧情突起突降的情绪。以东北二人转为例,二人转开场曲一般就是由唢呐作为引子出现的,并且在表演的某个过场、旁白的伴奏音乐都可依托唢呐的演奏来完成。唢呐以它热情奔放、流畅优美、俏皮灵活的特点成为二人转伴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风格和东北劳动人民质朴、豪爽、乐观的性格相适应。其在二人转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通过不断变化的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延长拖腔,烘托情绪,配合二人转的情节发展需要烘托出时而热烈欢快,时而伤感低沉、时而庄重、时而诙谐的艺术效果,逐步将二人转的表演推向高潮,并给观众以饱满、欢快、热烈之感,于载歌载舞中,交代叙事内容。
(二)唢呐与东北秧歌
唢呐不仅是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同时也是民间舞蹈的重要伴奏乐器,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大秧歌與唢呐之间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唢呐这件乐器最擅长制造热闹欢快的气氛,因它的声音洪亮,很有爆发力与感染力,非常适合在户外进行演奏,这与秧歌的欢腾奔放相得益彰。唢呐不仅作为秧歌的主奏乐器,同时也可作为参与秧歌表演的对象,在广场秧歌中唢呐演奏者与秧歌队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表演,其形式有点类似于南方的舞狮表演。不仅如此,用于秧歌的伴奏曲同样可以作为唢呐的独奏曲,许多秧歌曲牌也在民间鼓乐队中演奏。在有些地方,秧歌曲已经被归为唢呐曲中的一个曲类。比如辽宁的《大姑娘美》《句句双套满堂红》等。所以说,唢呐与东北大秧歌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借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东北唢呐的演奏风格及流派
唢呐这门艺术因其所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全国唢呐演奏大体可以分为山东派、东北派、河南派、陕西派等几大派别。
东北的唢呐以宫调、徵调居多,节奏轻快,旋律激亢,主题大多积极乐观,给人以热闹和喜气洋洋的感觉。这与陕甘一带以商调和羽调为多、旋律凄美温婉的感觉极不一样。东北唢呐的杆子的内膛及音孔都较大,演奏时通常将碗子往下打,使筒音与第一音孔成小三度关系。哨片的特点是:无肚、呈扇形,哨片上芦苇的纤维密度大,发音粗犷、浑厚。演奏者采用循环呼吸或水嘟噜的演奏法,使吹出的音色圆润、通透,很有空间感和层次感。另外,东北唢呐还有一种独有的演奏技巧,那就是“破工”音,由于音量顿时增大,给人以嘶裂、不安之感,这种破、噪的音色,是其他地区唢呐吹不出来的。东北的唢呐艺人通过不同的吹奏手法及独特的变奏手段,形成了东北唢呐独具特色的演奏特点。东北唢呐的曲目繁多,不仅有汉吹曲、大、小牌子曲和北曲四大类,还有《欧天歌》《一条龙》等。这些乐曲体现了东北父老乡亲忠厚、淳朴、热情的高尚情怀。也许这就是唢呐成为东北民间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吧。
综上所述,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及表现力,成为东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它作为东北地域文化构架的基础之一,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影响并推动了东北音乐文化的丰富、发展,其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