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器乐唢呐向专业化趋势发展。我国民族器乐唢呐在维也纳所演奏的《百年朝凤》,受到了国外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认可,使民族乐器唢呐从民间艺术向世界性器乐艺术转变,让民族器乐唢呐逐渐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推动了民族器乐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分析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历程,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民族器乐唢呐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民族器乐唢呐概述
(一)民族器乐唢呐的传承
民族器乐唢呐和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很多相似的发展特征,那就是讲究正规的师门传承,并且需要名师进行指导。不同民间艺术在师门中学艺也有着不同的规则,对于一些自学成才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来说,如果没有比较有名气的师门传承,即使技艺再好也很难登上很好的表演舞台,因此,这些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进入良好的师门当中,能够为民间艺术表演者提供更好的表演资源,也更容易受到听众的喜爱。[1]传统民族器乐唢呐的学习和现代音乐学习的区别也很大,传统民族器乐唢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如果学生想学习唢呐,只能通过师承或者家传这两种方式学习。民族器乐唢呐师承学习就是经过拜师学艺之后进行学习,学生需要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才能开始学习,而且教师名气越大,其学生就会越多,最后就会成为名师办班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艺。而家族传承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对晚辈进行教学,或者家族中有着优秀技艺的同辈向其他想要学习的同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只是在本家族中进行传承。
(二)唢呐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民族器乐唢呐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学习过程都差不多,从基础练习慢慢转变为复杂的学习,一般是先对学生进行小镲、梆子等的节奏练习,学生打好基础节奏之后,再开始乐器的练习。在传统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中,一般是采用口耳相传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模仿教师所演奏的声调,不需要学习乐谱,而且大部分教师都不懂得乐谱。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让学生练好曲子之后,再教授学生指法。此外,传统民族器乐唢呐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吹奏,有些教师是先采用其他与唢呐有着相似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先练习演奏方式,然后再进行唢呐练习。传统唢呐的传授先是曲子的主旋律,随着学生演奏技术的提高,再在曲子中添加其他具有一定难度的旋律,最后练习完整的唢呐演奏曲目。
二、唢呐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唢呐艺术传承方法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唢呐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这种变革让唢呐的表演形式变得更加灵活,促进了唢呐艺术更好地发展。唢呐艺术最开始的发展是唢呐艺术传承方法的转变。目前,唢呐艺术不再是传统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是以曲谱的形式进行传承,这种曲谱的方式能够让唢呐艺术的曲目变得更加完整和准确。但是由于目前唢呐艺术曲目记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所以很多人在记录唢呐曲目时,只是记录了唢呐曲目的旋律结构,对唢呐演奏的具体应用指法没有记录,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唢呐演奏者演奏相同曲目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民族器乐唢呐指法记录的缺失对唢呐艺术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唢呐传统演奏风格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器乐唢呐的传统演奏风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代唢呐艺术家会在传统唢呐中融入正规的音乐元素和现代思想,并且通过自身的音乐基础对唢呐的传统演奏风格进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唢呐艺术的发展。例如20世纪70年代范国忠教授创作的《胜利秧歌》,这首曲子就是把唐山皮影调作为创作的素材,通过曲子表现出人们为了庆祝胜利载歌载舞的心情,表現出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据相关调查发现,现在很多民间唢呐演奏者会有自己的演奏乐队,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乐队也招收其他乐器演奏的艺人,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唢呐演奏的组合形式,也改变了唢呐传统的演奏风格,让唢呐创作能够更好地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唢呐艺术的全新发展
唢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唢呐演奏艺术家,更离不开优秀唢呐作品的创作者。我国对民族器乐的重视越来越强,更加重视对民族器乐优秀演奏者的培养,通过在不同地区举办民族器乐演唱会,使更多人感受民族器乐唢呐的出色表现,这促进了我国民族器乐唢呐的蓬勃发展。[2]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唢呐艺术创作者不断涌现,为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周东朝创作了唢呐曲目《黄土情》,这首曲目改变了唢呐曲目的传统演奏风格,把唢呐曲目分为引子、慢板、快板。这首曲目的引子有着非常典型的西风音乐风格,引子的节奏能够让人联想到西北的广阔景象;慢板则是运用了推广和商业模式,把西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引用到了慢板里面;快板则表现出作者想要传达的幸福感受。总之,这首曲目表达了西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编曲的风格不仅为民族器乐唢呐奠定坚实的艺术基础,还促进了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
三、新时期唢呐艺术的发展
民族器乐唢呐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把唢呐艺术在比较视域下进行研究,发现唢呐艺术的不同属性,以及艺术发展中的差异,这样有利于理性地对民族器乐唢呐的发展进行思考,促进唢呐艺术更好地发展。[3]我国对民族音乐越来越重视,促进了唢呐艺术水平的提升,使民族器乐唢呐不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演奏技法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新突破,这种新突破不仅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唢呐艺术作品,还涌现出了一批唢呐演奏人才以及新的唢呐作品。这些新的唢呐作品使唢呐创作曲目变得更加丰富,扩展了民族器乐唢呐的演奏空间,让唢呐演奏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推动了唢呐艺术的发展。
(一)民族器乐唢呐演奏形式的发展
随着民族器乐唢呐艺术的不断发展,唢呐在民族乐团中的演奏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唢呐不仅可以在民族乐团中担当伴奏和合奏的角色,在舞台上的独奏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加键唢呐的出现更是扩大了唢呐的演奏领域。作为一种汇报展演形式,唢呐独奏越来越多地被演奏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会中,甚至延伸到世界舞台当中。[4]唢呐从传统的通俗演奏慢慢变得更加高雅,从民间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扩大了唢呐的影响范围,增加了唢呐的影响力。民族器乐唢呐作为中国传统的演奏器乐,通过在演奏中加入新的时尚元素,不仅使演奏更加适应新的环境,还让演奏变得更加具有冲击力,从而赢得了当代人的喜爱。例如演奏家冯晓泉所演奏的唢呐曲目《天上人间》,这首曲目在演奏中不仅有唢呐,还加入了多种乐器,混合了舞台表演,这种新的演奏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唢呐艺术的交流发展
唢呐艺术不仅在国内演奏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外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优秀唢呐艺术家吴忠喜先生就移居到国外,在国外发展唢呐艺术。唢呐艺术家吴忠喜出生于我国的传统管乐艺术世家,2000年,吴忠喜移居到温哥华,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乐团分别担任民族器乐唢呐的导师,不仅让唢呐艺术在国内繁荣发展,还把唢呐艺术带到国外,使世界各国都能够熟悉我国的唢呐艺术,为我国民族艺术带了世界声誉,促进了我国唢呐艺术的发展和交流。
(三)唢呐艺术的教育发展
唢呐艺术的蓬勃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我国民族艺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唢呐专业课程,在唢呐专业课程中,大多是从民间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唢呐老艺术家进行教学,如范国忠、刘英、陈家奇、张志可等,这些老艺术家在唢呐教育事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推动了唢呐藝术教育事业向多层次发展。[5]在唢呐艺术的教学发展过程中,唢呐艺术教学不只是在中国发展,还延伸到了国外进行教学。例如,山西戏剧学院梁福德被聘请到法国的布里斯特音乐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唢呐艺术家周东朝也多次前往东南亚国家进行教学讲座。这些教育工作者都为民族器乐唢呐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唢呐艺术向专业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此外,民族器乐唢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更是需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对唢呐艺术教育进行创新,促进唢呐艺术更好地发展。
(四)唢呐艺术的教材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唢呐艺术的教材也实现了与唢呐教育的同步发展,拓展了唢呐艺术的研究视角。例如教育家张宁所著的《中国唢呐演奏与教学》,这部作品以全新的角度对人体呼吸的生理原理以及唢呐演奏的呼吸方法进行阐解,为唢呐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新的学习视角。[6]又如具有丰富留学经历,且有深厚民间情感的教育家和唢呐演奏家左继承先生,针对唢呐艺术的发展需求,利用多元文化创新思维,创作出的作品《唢呐高难度练习曲集》和《唢呐二十一世纪新作品集》等,不仅使用了唢呐传统的演奏方式,还运用到了打击乐、钢琴、音箫等多种乐器进行演奏,通过其他乐器的共同演奏,更加突出了唢呐艺术独有的演奏魅力。
(五)唢呐艺术的创编发展
随着民族器乐唢呐的快速发展,唢呐的创编和乐曲也在不断发展,使唢呐乐曲演奏的旋律更加复杂多变,让唢呐演奏更加适应时代对乐曲的发展需求。[7]唢呐演奏从传统的单一调性,变成了多变调性,甚至还出现了关系比较远的转调。唢呐创编上的这些变化,让唢呐演奏变得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鲜明的民族元素,也更具新时代的演奏特征。[8]例如,朱毅所创作的《霸王别姬》,利用京剧素材使用唢呐对这首作品进行演奏,把整首曲目分为多个部分进行演奏,运用民族器乐唢呐把曲目中所要表现的坚强和勇敢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对霸王和虞姬的形象和心境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唢呐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表现出作者想要代入的情境,还能使这首曲目具有丰富的画面感。现在,一些电视剧、电影、舞台表演和戏曲也等运用了唢呐器乐,电视剧《乔家大院》和电影《暖秋》中就出现了唢呐演奏,让唢呐艺术能够为这些领域增添不一样的听觉感受,扩展了民族器乐表演的领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器乐唢呐也受到了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为民族器乐唢呐带来了发展机遇。目前,民族器乐唢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民族器乐唢呐的丰富及传承对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民族音乐出发,创造出科学合理的民族器乐发展体系,推动民族器乐唢呐深入、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子淇.唢呐改编作品《一枝花》对二胡演奏技法的促进[J].艺术教育,2021(11):98-101.
[2]李荣武.昭通大关苗族大唢呐传统音乐田野调查[J].民族音乐,2021(05):64-67.
[3]呼袁.论唢呐的传统和现代作品的传承与创新[J].黄河之声,2021(18):115-117.
[4]杨会青.唢呐曲《关中情》的创作与演奏分析[J].音乐创作,2021(03):126-131.
[5]段人凤.庆阳唢呐师徒传承研究——以马自刚传习所为例[J].戏剧之家,2021(24):191-192.
[6]刘海婴,王立扬.中西方器乐融合发展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创新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21(14):62-64.
[7]王亚娟.陇东唢呐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1(20):172-173.
[8]纪建功,徐海波.武威市民勤县唢呐艺术考察与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21,37(03):38-43.
(作者简介:吴泽琨,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国家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唢呐演奏)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