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包装”,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

2014-10-21 19:53何新洲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包装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逐步担负起为国家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作好人才“包装”,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本文将对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以实现高质量的对口就业。

【关键词】职业综合素质;双证书制度;零距离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的界定中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肯定。[1]现如今,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基础上,为从根本上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需加强对人才的“包装”,使其形成以择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发展。

一、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包装”,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得到国家的认可及企业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近几年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了保证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就业,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人才的“包装”服务,以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毕业生因为缺少工作经验,自信心不足,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跨专业、跨行业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对口就业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校在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没有做好必要人才的“包装”服务,使得学生缺乏择业竞争力,就业受到较大影响,更无法保证就业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作好详细的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改革的策略。

(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够强

少数高职院校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比较欠缺,无法适应和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之后无法立即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有必要做好人才的“包装”服务,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2]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满怀信心与期待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但往往结果却让自己感到失望,顿生悲观情绪,随随便便找一份自己不喜欢且不感兴趣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择业、就业认识程度不够,并且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进而导致在日后就业与择业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适度的“包装”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阻碍学生择业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培养欠缺

大学生的择业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以及实践经历等。一般而言,企业对大学生的责任心、敬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比较看重,但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学生择业能力培养模式欠缺,大学生无法将自身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在择业方面上产生影响,不利于日后的就业。

(二)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过低

就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素质偏低,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念,认为择业便是对工作范围进行选择;其二,大学生综合能力比较差,有部分缺乏专业知识,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三,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比较差。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是衡量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部分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比较差,无法将信息化技术与学习和工作相结合,无法使其与择业竞争能力进行融合。[3]

(三)高职院校缺乏择业竞争能力的培养

现如今,高职院校以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文化知识为主,未涉及相应的择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提高学生择业竞争能力的课程,但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内容比较浅,并且持续时间过短,无法在学生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因而在提高学生择业竞争能力方面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做好人才“包装”,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找准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择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融合,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为学生进行择业竞争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有所认识与了解。另外,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培养,使其能够认识到职业综合素养在择业竞争力的增强中起到重要作用。[4]其中,部分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知识培训中得到融合发展,使学生在毕业后依据自身的基本能力得到知识与职业素养上的双重认可。

(二)建立相应的择业指导体系

现如今,我国行业竞争比较激烈,高职院校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指导,强化服务,将传统的择业指标与模式进行改善,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另外,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进行指导,将择业指导模式引入课堂之上,并开展相应的择业讲座,邀请当地知名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座谈,避免开展灌输式教育,将择业指导工作开展得具有形象性以及生动性。

(三)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目前有超过50%以上的大学生因自身价值观不明确,在择业以及就业中造成阻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可定期开展相关课程,邀请成功校友传授择业技巧,要利用相关理论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避免学生在日后择业中出现不良现象。[6]另外,学校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根本上将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竞争力进行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择业信心与能力,从根本上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高职院校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择业竞争力,在提高自身综合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择业以及就业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择业与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云. 浅析就业导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关系[J]. 成人教育,2011,11:73- 74.

[2]常满荣. 新的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2,02:78- 80.

[3]刘晓敏. 关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1:80- 81.

[4]刘艳华.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框架思考[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9- 10.

[5]李晓岚. 以就业导向为指导的高职院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0,35:165+167.

[6]侯建军.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 教育與职业,2008,23:24- 2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长江职业学院2012 年度校级教科研项目“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X003)。

作者简介:何新洲(1972- ),男,长江职业学院电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包装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以陕西卫视为例研探频道包装的需求理论
青椒的保鲜贮藏研究
浅析同构在趣味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剪纸艺术元素在包装中的应用研究
探析趣味性包装创意元素的表现形式
似球形多功能礼品水果包装机的发展现状与研究
信息时代包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