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海明
摘要:在學生的漫长学习过程中,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时期,因为他们的思想在转型,而且心理期也在转型,导致一系列的行为会有所偏差。那么作为该时期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建设的难度也将加重,这也是整个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当然班级建设搞好了,那班风、学风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多数班主任们都感到比较累或痛心。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呢?如何消除呢?作为经常在一线班主任,我对此常常进行反思。并在工作中围绕这个难点,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现在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级建设 班规班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班约就是一个班级的“法”,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管理,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自主性的观念的方法。有几点注意的地方。第一,制度明确,奖惩分明,做到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有“法”可依,从而让学生被处理心服口服,对老师不会产生抵制情绪;第二,使这种自主性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上,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慢慢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第三,使班主任工作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较多地时间、精力钻研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制度化管理实质上应该以尊重学生为本的,充分发扬民主、公平,把每位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的,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个体,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
当今的社会的发展,法制越来越健全,学生不仅知道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懂得了很多自己的权益,更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明白了学校、班级的客观实体性,并不以主观情感去把它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的场所,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交流,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体现,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公平公正的法规来制约。于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学校,在开学的时候,不干别的,就是把《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或《班级公约》或《中小学生守则》等背好,学好。还有的班级经过讨论、民主测评,最后一致通过一系列的班规班约等。
班级里的事,事无巨细,都要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一物,比如搞卫生吧,以前的教师只需分配哪几人做星期几的值日即可,而如今的教师则必须将哪个人做哪个地方的什么卫生写得一清二楚,才能在到时候卫生没搞干净时查得到相应的同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现在的学生多了会钻空子的,少了自觉的,少了会干活的、能搞卫生的,必须形诸于文也能理解得清。这样的事,体现在大扫除里时分配得更为细致,主要是防止有人没事干和有人干不完的现象发生。
当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情感教育,做到真正关爱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其错误的同时并改正错误。因此,我们在对班级进行“法治”的管理的同时,也要顾及“情感”的重要性。毕竟学生是成长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我允许你犯错误,但不允许你不改正错误。讲求严明、公正和讲求仁爱、宽容,这两者在班级管理中并不矛盾,首先,我们可以把纪律定严一点而在处理时灵活点,在纪律面前处理学生时就能做到尽力给予学生安慰、理解和宽容,这样,被处理的学生不但不会抵制,有时反而会对同学们的宽容“感恩戴德”的。更加要让学生明白一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其次,要摆正班主任的位置,要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管理者,所以我个人认为,除了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威信,还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也要乐意和学生交朋友,同时更要注意自己始终是老师,对学生宽严要合适。因为只有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了威信后,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管理学生。第三,要不断在“做人”方面教育学生,因为从本质上说,“做人”与“做学问”是一致的,“做人”是前提。一个成绩好的坏人是个“危险品”,绝大部分学生是有一定的自制力的,只要他们明白了一些道理,他们就不会轻易去违反纪律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几个典型的问题生上,经常地、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谈心、了解他、教育他,只要把他转化了,那你的班上也就“风平浪静”了!
班级“法治”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依靠传统美德教育来调节和润滑。毕竟我们受传统的观念影响颇深,一下转变观念还存在困难。尤其一些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小备受瞩目,实施法治管理后,心理上的受宠优势不复存在,会有一些抵触情绪。最好一点一滴地实施,先从最基本的入手,然后一点点到各个方面,给学生心理接受上有一个缓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旧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法治”管理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先进行德育的教育,让学生心理上认同,然后实施法治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