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凯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艺术体操。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基本活动,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数学学习,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维能力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一、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强的问题给学生探索,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例如铺地砖的问题,学生必须动手测量出地面的长与宽,然后计算出地面面积,再计算出自己选择的地砖面积,最后计算出地砖的块数。教师以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求异中解决问题
小学生受例题和已有经验的干扰,解题往往形成思维定势。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思维惰性。因此,应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探索欲望,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又要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通分以后的一节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比较 和 的大小。有好多学生看到比较大小,又是异分母,就想到通分,结果事倍功半。一定要通分才能比較出大小吗?启发学生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情况,寻求解决方法。很快学生发现 > , < ,从而可立即判断 > 。新颖奇异的解法,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在求异中发展思维解决问题。
三、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习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给学习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精心设计组织好讨论题,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教完后学生质疑:“为什么要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而不把被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分成两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将主动学习推向高潮,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在自学中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必要前提,而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引导。上新课时,要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识以后再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先设置三道题让学生练习 。学生在做第③题时,就提出分母不相同怎么相加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地学习课本的内容,因为学生巳经会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会了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可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学明白了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解决了问题,提高其学习兴趣。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该根据数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