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林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文字携带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英、汉语言中的一些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及社会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科学 社会 文化 文字
有一个问题问“冰变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作为一道正式问答题,其答案是“加热,把冰打碎,再加热”。而如果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问题,那么答案可以是“去掉两点水”。
若是再问“冰有几多水?”或者“为何冰是水?”
我想无论自然的应答,还是科学的答案都应该为,“除了两点水,剩下的全是水”、“因为除了两点水,剩下的还是水”。
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篡改历史、不承认慰安妇问题,欧美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对日本军国主义篡改历史、否认慰安妇问题无动于衷;在时尚方面,世界流行之恶肥好瘦,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尤如冰变水一般简单,其因果关系可以在语言文字上都有反映。
历史的英文是history, 也就是his story的意思,讲的是男人的故事。据《圣经-创世纪》记述,上帝先创造了男人(man), 后来觉得单有男人太孤独,就又从男人身上取了根肋骨造了個女人(woman)来陪伴男人,人类(human)虽然有男有女,却往往用man来表示。从语言文字上来解读,在西方的文化里,历史是男人的故事,因此慰安妇不算什么大事,不会写进历史。
在汉字里,史的本意是“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许慎 在《 说文解字 》中指出,“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由此引申为代表被史官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可见“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历”字加到“史”前是指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使“历史”一词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说文解字 》“厂部,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厂之屬皆从厂。厤:治也。从厂秝聲。止部,歴:过也。从止厤声。” 歴((lì)从止(足)意,说明与脚有关,意思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歴在甲骨文中的书写,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本义是指农夫察看庄稼长势而巡视庄稼地,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 说文解字 》“日部,曆:厤象也。从日厤声。”即历书、历法,表示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日语汉字“歴史(れきし)罗马拼音re ki si”,“経歴(けいれき)罗马拼音ke i re ki”。广义上讲,历史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是时间和记忆。狭义上讲,历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国大陆使用简化汉字,曆(日厤)与歴(止厤)两字简化为一个“历”字,“历史”就变成了用强力使史官闭嘴不记实事,不说真话。从语言文字上解读,东方的历史观是有力者用刀封史官之口后记录下来的事,日本历史否承认慰安妇问题,既有其本身的原因,也有简化汉字所呈现的历史观的原因。
英语里有个短语叫make impossible possible,意思是“一切皆有可能”,至于如何才可使一切成为可能呢?从语言文字上讲,只要去掉“im”两个字母,而心灵鸡汤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去掉“I am”,其意思即是想要创造奇迹将不可能之事变成可能之事就要多一些谦虚谨慎,少一些傲慢自大。
时尚界(Fashion风行)不知有多少人朝思暮梦在思想着如何瘦身(From Fat to Fit),其实说来也简单,FAT变fit不就是把英文字母大写变小写、大字母A改小字母i吗?
《说文解字》叟:老头儿,即年老的男人,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人老自然叟。汉字“胖变瘦”原本追求的视觉效果应该是“胖变叟”。人到中年容易胖,此即所谓男人难得老来瘦。偏偏有人为了追求叟的效果整得人都病了。这种带病的“瘦”哪里还是原本想要的“叟”呢!如今想瘦身者多为女子,风行的又是如何保持青春,追求的已经不是“叟”而是“瘦”,不病才怪呢!
语言与文化天生就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具有制约的作用,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 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可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还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少社会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皓.试析文化差异对汉语教学的积极意义[J].价值工程. 2011(13).
[2]张龙,陈源源.《汉语大字典·力部》商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曹道.汉字巧解有学问[J].山东教育.2010(Z5).
[4]卫志强,何元建.跨学科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从《语言文字应用》看近年语言学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6(04).
[5]萧国政,李向农,汪国胜.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评《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五周年[J].语言文字应用.1996(04).
[6]朱峰,陈佩弦,王慧,熊红丽.继承 超越 反思 重建──《语言文字应用》语言观讨论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