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讲边实验”让学生唱响课堂

2014-10-21 15:52陈柳青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课堂

陈柳青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谈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边讲边实验;课堂;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理论推导或科学假设的检验,通常也是由科学实验来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出,要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作为教师,我们确实要把知识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响课堂。化学学习中涉及很多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实践

案例1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边讲边实验化解教学难点

本节课以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并了解几种促使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理解一向比较困难,本节以边讲边实验形式为依托,通过学生实验化解对知识点的理解困难。以下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部分环节。

[教师讲解]氯化铵使氢氧化镁溶解是因为铵根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一水合氨而导致平衡右移。引入“沉淀的溶解”。沉淀溶解还有许多方法,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继续遇到。

[小结]沉淀的溶解的常见方法:酸溶解法、盐溶液溶解法

[应用]你知道溶洞的形成原因吗?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石灰岩里难溶性的CaCO3与H2O及CO2反应能转化为可溶性的Ca(HCO3)2。

借助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设问“如何促使沉淀溶解”,让学生根据书本实验的设计和动手操作,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原理。之后设问“溶洞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即从平衡移动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联系实际生活的事例,进一步实现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升华。这一实验同时也巩固前面化学平衡的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建构实验现象下隐藏的科学原理,并且更易理解原理。

案例2:《铁的重要化合物》——边讲边实验开拓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教学目标中主要有“通过Fe2+与Fe3+与硫氰化钾的反应以及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初步学会Fe2+与Fe3+的检验;认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用已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现象:无明显现象

[教师质疑]难道此颗粒中没有铁元素?

[学生]看看外包装,大呼,是二价铁而非三价铁。

[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怎么检验铁元素呢?

[学生思考]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学生实验、汇报]请向刚才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水。出现了血红色,说明药品中有铁元素

借助与前后两个实验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质疑药品的成分。在老师的引导及观察包装袋中,学生建构了Fe2+遇到硫氰化钾溶液不会产生血红色,需将其氧化才能检验出铁元素。进一步认识到Fe2+和Fe3+检验方法的区别,并建构Fe2+和Fe3+鉴别方法这一知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和拓展。同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思考

(1)我们要多方位、多角度实施教学。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也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思路会变得更为开阔,思维会变得更为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大地提升。《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两课中,学生从实验中学,并在实验中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通过问题的迁移使相关知识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知识点,首先要剖析透彻,然后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理解该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同时关注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更强的求学意识。

(2)边讲边实验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影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脱离了实验犹如断了翅膀的飞鸟。在平时教学中,每次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分组进行,促使知识掌握的同时,也通过动手去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能力、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中有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没有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等等在实验教学中都在不断成长。

(3)边讲边实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直很担心,实验做多了,课时会紧张,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尤其是学习效果好不好。带着这样的问题对年级中四个平行班做了对比,两个班坚持边讲边实验(A组),两个班只是老师演示实验(B组)。半个学期下来,从进度上看,A组班级慢三节课,几乎没有考前复习,B组班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复习,而最终考试成绩是A组中两个班级一个第一,一个第三;从学生学习热情来看,A组班级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比B组高,A组班级学生更期待上化学课,化学学习态度也比B组好。

虽然受到课时少、药品准备工作繁重等因素制约,但是边讲边实验放手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并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其终身学习都会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确实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意义。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谈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边讲边实验;课堂;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理论推导或科学假设的检验,通常也是由科学实验来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出,要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作为教师,我们确实要把知识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响课堂。化学学习中涉及很多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实践

案例1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边讲边实验化解教学难点

本节课以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并了解几种促使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理解一向比较困难,本节以边讲边实验形式为依托,通过学生实验化解对知识点的理解困难。以下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部分环节。

[教师讲解]氯化铵使氢氧化镁溶解是因为铵根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一水合氨而导致平衡右移。引入“沉淀的溶解”。沉淀溶解还有许多方法,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继续遇到。

[小结]沉淀的溶解的常见方法:酸溶解法、盐溶液溶解法

[应用]你知道溶洞的形成原因吗?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石灰岩里难溶性的CaCO3与H2O及CO2反应能转化为可溶性的Ca(HCO3)2。

借助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设问“如何促使沉淀溶解”,让学生根据书本实验的设计和动手操作,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原理。之后设问“溶洞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即从平衡移动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联系实际生活的事例,进一步实现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升华。这一实验同时也巩固前面化学平衡的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建构实验现象下隐藏的科学原理,并且更易理解原理。

案例2:《铁的重要化合物》——边讲边实验开拓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教学目标中主要有“通过Fe2+与Fe3+与硫氰化钾的反应以及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初步学会Fe2+与Fe3+的检验;认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用已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现象:无明显现象

[教师质疑]难道此颗粒中没有铁元素?

[学生]看看外包装,大呼,是二价铁而非三价铁。

[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怎么检验铁元素呢?

[学生思考]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学生实验、汇报]请向刚才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水。出现了血红色,说明药品中有铁元素

借助与前后两个实验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质疑药品的成分。在老师的引导及观察包装袋中,学生建构了Fe2+遇到硫氰化钾溶液不会产生血红色,需将其氧化才能检验出铁元素。进一步认识到Fe2+和Fe3+检验方法的区别,并建构Fe2+和Fe3+鉴别方法这一知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和拓展。同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思考

(1)我们要多方位、多角度实施教学。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也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思路会变得更为开阔,思维会变得更为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大地提升。《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两课中,学生从实验中学,并在实验中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通过问题的迁移使相关知识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知识点,首先要剖析透彻,然后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理解该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同时关注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更强的求学意识。

(2)边讲边实验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影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脱离了实验犹如断了翅膀的飞鸟。在平时教学中,每次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分组进行,促使知识掌握的同时,也通过动手去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能力、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中有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没有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等等在实验教学中都在不断成长。

(3)边讲边实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直很担心,实验做多了,课时会紧张,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尤其是学习效果好不好。带着这样的问题对年级中四个平行班做了对比,两个班坚持边讲边实验(A组),两个班只是老师演示实验(B组)。半个学期下来,从进度上看,A组班级慢三节课,几乎没有考前复习,B组班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复习,而最终考试成绩是A组中两个班级一个第一,一个第三;从学生学习热情来看,A组班级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比B组高,A组班级学生更期待上化学课,化学学习态度也比B组好。

虽然受到课时少、药品准备工作繁重等因素制约,但是边讲边实验放手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并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其终身学习都会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确实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意义。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案例谈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边讲边实验;课堂;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理论推导或科学假设的检验,通常也是由科学实验来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出,要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作为教师,我们确实要把知识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响课堂。化学学习中涉及很多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实践

案例1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边讲边实验化解教学难点

本节课以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并了解几种促使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理解一向比较困难,本节以边讲边实验形式为依托,通过学生实验化解对知识点的理解困难。以下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部分环节。

[教师讲解]氯化铵使氢氧化镁溶解是因为铵根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一水合氨而导致平衡右移。引入“沉淀的溶解”。沉淀溶解还有许多方法,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继续遇到。

[小结]沉淀的溶解的常见方法:酸溶解法、盐溶液溶解法

[应用]你知道溶洞的形成原因吗?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石灰岩里难溶性的CaCO3与H2O及CO2反应能转化为可溶性的Ca(HCO3)2。

借助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设问“如何促使沉淀溶解”,让学生根据书本实验的设计和动手操作,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原理。之后设问“溶洞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即从平衡移动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联系实际生活的事例,进一步实现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升华。这一实验同时也巩固前面化学平衡的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建构实验现象下隐藏的科学原理,并且更易理解原理。

案例2:《铁的重要化合物》——边讲边实验开拓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教学目标中主要有“通过Fe2+与Fe3+与硫氰化钾的反应以及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初步学会Fe2+与Fe3+的检验;认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用已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现象:无明显现象

[教师质疑]难道此颗粒中没有铁元素?

[学生]看看外包装,大呼,是二价铁而非三价铁。

[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怎么检验铁元素呢?

[学生思考]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学生实验、汇报]请向刚才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氯水。出现了血红色,说明药品中有铁元素

借助与前后两个实验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质疑药品的成分。在老师的引导及观察包装袋中,学生建构了Fe2+遇到硫氰化钾溶液不会产生血红色,需将其氧化才能检验出铁元素。进一步认识到Fe2+和Fe3+检验方法的区别,并建构Fe2+和Fe3+鉴别方法这一知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和拓展。同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思考

(1)我们要多方位、多角度实施教学。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也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思路会变得更为开阔,思维会变得更为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大地提升。《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两课中,学生从实验中学,并在实验中解决相关问题。同时通过问题的迁移使相关知识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知识点,首先要剖析透彻,然后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理解该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同时关注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更强的求学意识。

(2)边讲边实验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影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脱离了实验犹如断了翅膀的飞鸟。在平时教学中,每次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分组进行,促使知识掌握的同时,也通过动手去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能力、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中有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没有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等等在实验教学中都在不断成长。

(3)边讲边实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直很担心,实验做多了,课时会紧张,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尤其是学习效果好不好。带着这样的问题对年级中四个平行班做了对比,两个班坚持边讲边实验(A组),两个班只是老师演示实验(B组)。半个学期下来,从进度上看,A组班级慢三节课,几乎没有考前复习,B组班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复习,而最终考试成绩是A组中两个班级一个第一,一个第三;从学生学习热情来看,A组班级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比B组高,A组班级学生更期待上化学课,化学学习态度也比B组好。

虽然受到课时少、药品准备工作繁重等因素制约,但是边讲边实验放手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并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其终身学习都会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确实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课堂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欢乐的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科学与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