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求不断的通过自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又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概含义和特征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创新性思维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表现在它解决问题的难度,是新问题的解决,或是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特征:1.非常规性,也称“新颖性”;2.主动性,或称“能动性”;3.流畅性,也称流动性;4.灵活性,或多向性;5.综合性,是指创新思维往往有全身心的投入。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新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确如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对于一个想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青年来说,应该以具备创新思想而自豪。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合理运用创新型教育手段拓展创新思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計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2.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3.课堂中巧设疑问,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引导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4.不断改进教法,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开发创新思维。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5.进行积极评价,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创新思维。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①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简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②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
三、结论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教师对其引导与自身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欲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引导学生探索,认知,不断的自主创新,教育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2]钱旭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J].2006.
[3]教育部.中小学外语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