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陈洁
【摘要】目的 探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成功抢救13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 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早治疗,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抢救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568-0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中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已跃居孕产妇死亡之首[1]。但及时诊治,去除病因可获痊愈。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是抢救DIC的关键。现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患,全部符合相关诊疗标准。年龄21~43岁,平均为29.6岁;初产妇有11例,经产妇有4例;孕周28周~37周,平均为34.5周。
1.2发病诱因15例发病者为 :重度妊高征、子痫4例,胎盘早剥2例,子宫破裂2例,软产道裂伤2例,胎盘残留3例,宫缩乏力1例,死胎1例。
1.3临床表现 患者除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外,出现不同程度 的出血、循环障碍,患者以阴道出血为主,血液稀薄鲜红,伤口针眼 出血,肉眼血尿,消化出血,出血不凝,呼吸困难,紫绀,休克,伴 有多功能器官受损。出血量在800~6 000 ml,平均出血量2 500 ml, 并发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等。
1.3 实验室检查 当病人发生产后出血时,常规取血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小板下降,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三P试验阳性等,这些病例均符合DIC诊断标准 [2] 。
2治疗 在抢救过程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成分输血、输液治疗,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注重凝血因子的补充,慎重使用肝素。15例中行全子宫切除6例,次全子宫切除4例,残余宫颈切除3例,软产道裂伤缝合术1例,刮宫术1例。
3 结 果15例DIC患者成功抢救13例,成功率86.7%,死亡2例。
4讨论
4.1早期诊断重视DIC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临床上易诱发DIC的疾病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死胎、过期流产、重症感染等,在有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大出血、血不凝、休克等临床表现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存在诱因的病人很少的出血即致DIC。
4.2 积极去除病因, 只有积极去除病因,才能有效阻断DIC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未分娩者尽快行剖宫产或阴道助产而结束妊娠;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注意宫缩情况,对存在宫缩乏力倾向及宫缩乏力者产后及时应用缩宫素、麦角新碱等加强宫缩;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使胎盘完整娩出,胎盘残留者应及时清宫以免影响宫缩导致产后出血;及时发现软产道裂伤,准确修补止血;对于已终止妊娠而产后出血不止,且子宫为出血主要来源者,应果断及时地行子宫切除术或残余宫颈切除术[3] 。
4.3 补充凝血因子 产科DIC多为急性失血所致,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由于大量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被消耗或降解,因此,消耗性低凝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机[4]。可以选择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血沉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因此,在血液不凝阶段补充凝血因子尤其是血小板的输注至关重要。
4.4 肝素应用要慎重。鉴于产科DIC时剖宫产为必要的措施,为了去除DIC促发来源而切除子宫,故手术前后4h之内,不应用肝素,以避免切口创面及腹腔内出血。但为避免在抢救中输入大量新鲜血增加高凝趋势,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与血同时输入,一般400ml血加2mg肝素,并密切观察病人凝血时间,控制于15~20min。
4.5 产科DIC的预防加强孕期产妇教育,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做好围产保健,建立高危孕妇档案,及时发现DIC的诱发因素,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或终止妊娠等能防止或减少产科DIC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登智.妇产科进展专辑.北京医学,1988,10:50.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4.
[3]马彦彦,刘朝晖,郝艳芬.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1999,2(4):274-277.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