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4-10-21 12:20杨玉荣张春凤肖文博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交叉

杨玉荣 张春凤 肖文博

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院校专业设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涉农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对农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立足现代农业,从教育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建设涉农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字:现代农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院校专业设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出的预期,课程体系的设置则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这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预期,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服务、生产、销售、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下的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迅速扩大规模,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未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相互不能适应的偏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者的关注。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现代农业呈现循环经济的特点,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生产、能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现代农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均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使是单一的工作岗位,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项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集中体现为“交叉复合”的特点。

(一)多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交叉復合

现代农业将淡化区域的界限,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种农作物需要交叉种植,因此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例如,温带作物种植区内多种温带作物产品需要轮作,要求掌握多种作物种植核心技术来应对农业的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花卉、蔬菜、果树等作物核心种植技术以外,还要懂其他温带作物的种植技术。同时,要掌握各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新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

(二)种植技术同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运、营销等技能的交叉复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性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现为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为确保食品安全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全程要素追踪。例如,种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种植技术之外,还要学习食品加工知识、食品质量控制技术,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加工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学习销售、企业管理、储运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农业下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控制、营销、企业管理等综合技能,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交叉复合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将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农业高度结合,为充分开发人才发展潜力,涉农专业除了掌握核心种植技术以外,还应该学习经营与管理相关知识,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这样也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不确定性的现实。

(四)专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创业者的交叉复合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最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使得农业创业成本非常低,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也非常广泛。农业创业可以利用荒山、林地、旱地承包经营,投入低,风险小,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因此创业门槛较低,自主创业成为涉农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特点。根据涉农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一项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兼顾几项或多项技能,实施综合技能交叉培养。

二、涉农高职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

(一)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使学生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

笔者在讲授专业课时,凡提及与专业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极少数学生表示已经学过,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是,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细致沟通,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反应比较活跃,逐渐能够回答出来。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经常出现,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涉农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原因如下。

1. 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能力较弱。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

2. 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专业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还未接触。

3. 基础理论课程有些内容较深。例如,有些基础课程是其专业课的浓缩;有些课程较抽象,作为独立学科讲授,因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由此,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时应保证足够的重复,只有满足量的重复才能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为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凸显基础课与专业课交叉融入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先开基础课,然后开专业课,采取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没什么错,但在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中,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因素,遗忘以往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现象经常出现,学生往往感觉基础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联或关联不大,在实践课中还需要补充原有知识,不利于实践课中对学生能力的强化。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构交叉融入式课程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基础课中融入穿插专业课的相关技能与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基础课相关内容,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穿插与贯穿,这样就可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得益彰和交互强化。如,讲动物解剖时,把牛、马等的相关知识交叉在其中,专业课交叉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叉和融入,使学生通过专业课训练挖掘、展示其潜能,并因其目的性较强,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相互交融,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体会基础课知识的重要性。

(三)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知识转化技能应注重理论与技能不断强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在课程结构方面,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强化理论铺垫,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仅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附属;在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实践过程依附于理论学习,往往是在课堂学习之外,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实践,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评价方面,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未根据学生的行动结果评价,理论考核重于实践考核。

涉農专业非常适合项目化教学,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教学能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讨论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性和生产性一体。

以养猪技术为例:胎儿—仔猪—保育猪—育肥猪,这是一个自然流程,是许多猪场高度认可的生产模式,产供销一条龙。如果从饲养管理流程讲,实际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胎儿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主体实际上是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饲喂管理主体是一致的,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猪。在养猪技术这门课程中,可以根据母猪的饲喂管理和保育猪、育肥猪的饲喂管理划分任务,进行教学。

实现不同工作任务完成,达到知识点、技能点重复教学和学习,使学生达到重复学习,重复练习,进而实现技能形成及熟练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乐彩珠.浅论高职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05).

[2]骆世明.农业生态挑战与生态农业建设[N].农民日报,2012-09-11.

[3]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

[4]陶正平.落实刚要精神,做优做特涉农专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建设思路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综合性研究规划课题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GZC1211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交叉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连一连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