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象征 处不在。象征浓缩历史,传承文明,生动形象。本文仅就象征在历史和诗歌中留下的烙印进行概述。
关键词:象征;历史;缩影;结晶;诗歌;联想
象征是历史的缩影,一般都要有较长的时间堆积和历史的渊源,如长城能成为中国的象征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有几千年的历史.。布鲁克林大桥成为美国的象征是因为它的雄伟壮观体现了美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自由女神像被看成是美国的另一象征是她包涵了美国的建国的基本理念。
象征还有它的独特性,如袋鼠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是因该动物只能在澳大利亚看到和袋鼠本身的特性;而有些象征被全人类所认同,如玫瑰象征爱情;万寿菊象征长寿等。这类象征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认同是一致的。但有些象征就只能象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部人或事物,如国旗、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地方小吃等。有些象征还为一些个人所独有,如叶芝使用的象征和艾略特使用的象征就为两位诗人所独有。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诗歌同存,也正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歌充满魅力和吸引力。只要有诗歌,就有象征。英美的诗人,如哈代、弗罗斯特、迪更森、罗赛蒂、蒂斯代尔等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着一手法使得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运用象征手法,彭斯写出了动人心弦的《红红玫瑰》A Red Red Rose;拜伦写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 in Beauty;雪莱写出了叫人婉惜的《颂一朵凋零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和催人奋进的《致云雀》To a Skylark;惠特曼写出了悲壮有力《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诗人克莱恩写下的《致布鲁克林大桥》To the Brooklyn Bridge就使这座大桥迅速成为美国的象征,也成了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这座大桥象征着美国已迈进世界强国之林。叶芝和艾略特将象征在诗歌中的运用推向顶峰并因此双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和艾略特的创作生涯都在象征形成一种文学流派时期。他们在诗歌中大量使用象征使他们的诗充满了魅力和神秘。叶芝所著的《乌辛的流浪》The Wanderings of Oisin就充满了象征,连作者本人都难以一一说明。但也正是这些象的使爱尔兰的人民回忆起了他们过去的历史和民族的存在,使他们为曾经的历史感到自豪,使他们看清了眼下民族的痛苦和国家灾难都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这些象征使人民恢复了民族自信心,为爱尔兰的民族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些象征唤醒了民众。
叶芝因他的爱情诗而闻名于世。他曾用“玫瑰”、“海伦”、“天鹅”和“凤凰”来象征他所钟爱的毛德·冈Maud Gonne。在那么多的动人诗篇中,读者找不到一个毛德·冈的名字,而毛德·冈的美丽身影在这些诗中却又无处不在。读者通过象征认识了毛德·冈,目睹了她的十全十美,感受到了她为爱尔兰民族独立而战斗的坚定决心。
叶芝用四十年的光景写就的《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感动了世界一百年。诗中的象征和象征成分让全世界的读者产生无限美妙的联想。该诗百读不厌的效果就是通过象征的运用来达到的。
艾略特因诗歌创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荒原》The Waste Land被看成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一块丰碑。艾略特的影响延伸到现在和将来,而这样的艺术效果也是通过使用象征得以达到的
叶芝和艾略特两位诗人被看成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诗歌中,象征不计其数,可以用“象征的森林”来形容。叶芝和艾略特对人类的未来担忧失望。叶芝在冥想中想象出了象征人类美好未来的“拜占庭”,而艾略特却用“火”来象征人类根本没有未来。两位诗人都想挽救人类。叶芝想到的办法是用“艺术”去感化“恶人”,而艾略特却认为人类要想得到拯救的唯一方法是信仰宗教。
对于“生和死”的问题,叶芝和艾略特都认真地进行了思考。他们都希望能够得到永生。叶芝想象自己在艺术中永生,他用“金枝”,“金鸟”“唱歌”来象征自己永远在“拜占庭”进行艺术创作。而艾略特却希望在“火”中永生。
象征主义作为一股文学潮流发端于十九世纪末期,兴盛于二十世纪前期。这股文学潮流有自己的纲领和宣言,诗人众多,名家倍出,名篇传世,影响深远。虽然随着诗人的离世,该文学潮流慢慢退去,但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将与诗歌共存。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an.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Second Edition. Pensacola Christian College, 1997.
[2]Chen Jia . English Literature,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3]Whitman, Walt. Leaves of Grass. China, Harbing Press, 2004.
[4]候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9 。
[5]李贵苍 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论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6]姜 涛 《 美国诗歌赏析 》武汉:版社 , 2006 。
[7]黎志敏 《 走进剑桥 – 二十世纪英美诗歌精选 》,广州 ;广东音像出版社 ,2002
[8]聂珍钊 《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7 。
[9]穆 旦 《 拜伦 雪莱 济慈抒情诗选集 》,北京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2007 。
作者简介:田明(1959--),男,重庆人, 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学士,现任重庆肿瘤研究所翻译,副译审,研究方向:医学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