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冀婷婷
摘 要:本文选择了时下最为流行的魔术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魔术表演反应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发散性地对跨文化艺术赏析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予以讨论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艺术赏析 魔术欣赏 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艺术赏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些碰撞不仅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而且还产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跨文化研究这一学术方向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视为己任,并且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衍生出了跨文化经济交际研究、跨文化哲学研究、跨文化的外语教学研究等诸多分支。{1}
跨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异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中,以日常生活为背景或语料的研究不胜枚举。其实,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仅对他国的工作、起居、交通、学习以及饮食等领域感到新奇,而且还常常在对欣赏他国艺术时感到迷惑甚至不解。比如从前中国人在欣赏芭蕾舞、歌剧等外来艺术形式时所做出的反应以及外国人在欣赏京剧时的反应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本文所关注的正是艺术领域当中的跨文化问题,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赏同一种艺术形式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和特点。在这里,我们权且大胆地称之为跨文化艺术赏析。而我们所选取的观察对象则是时下非常流行且在科研领域里鲜为涉及的魔术这一元素上。
二、魔术欣赏的中外差异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魔术表演出现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随着时代的发展,魔术的种类表演方式在外国和中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和创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外国魔术与中国魔术的特点并对之进行对比分析。事实上,每个国家的魔术表演与欣赏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自身的特征。本文之所以使用了外国魔术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外国观众在欣赏时都能体现出来一种有别于中国观众的共性。
1.外国魔术欣赏 当今世界,魔术发展比较快速的主要有美、英、法、日、韩几个国家。在这几个国家出现了许多引领世界魔术发展的魔术师及作品。这些魔术师以一个又一个的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欣赏这些大师精彩表演的同时,我们几乎可以无一例外地看到外国观众在观看魔术时的反应往往是尖叫、惊呼、掌声不断。甚至在很多的魔术表演结束时,观众会像听音乐会一样地起立鼓掌,以表达对魔术师的感谢与敬意。
2.中国魔术欣赏 相比之下,在中国的观众在观看魔术表演时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出奇的冷静、淡然,甚至是不屑。即便是在需要观众非常配合的电视节目当中,观众所表现出的那种所谓的“热情”,也可以使人一眼看出那不是出于对于魔术的赞叹与欣赏而发出的。纵然在近年来由台湾魔术师刘谦所引发的魔术热潮当中,这种现象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大部分观众在报以掌声的时候往往针对的还是刘谦本人,而不是魔术表演本身。以刘谦早期在上海所做的《魔星高照》为例,在这档节目中,刘谦所做的全是深入群众的街头表演。几乎在每一期里面观众的反应都比较平淡,只是在表演结束后给些掌声。相比之下,他在日本街头所做的系列街头魔术节目则频频引起观众的轰动与热烈反应。
三、成因分析 对同一种艺术形式的欣赏为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其根源还得归结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对之予以说明。
1.魔术表演的文化背景差异 综观外国魔术师的表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这些魔术师在自己的表演当中都深深地烙上了自己标志性的元素,这主要是指对于魔术流程独创性的编排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样的特点使得观众在欣赏魔术的时候不仅对表演的内容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记住了魔术的表演者。换句话说,在国外,魔术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创新性的传承和诠释。曾有人说过,魔术师也是演员,他在舞台上扮演一个会魔法的人。这样的说法清楚地表明,魔术也是艺术的一种,就像芭蕾舞、歌剧、音乐会一样,只不过是因为蒙上了一层神秘之纱而显得与众不同。魔术的表演源自生活、源自梦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各大世界级的魔术赛事当中,
国外的选手获奖率非常高的原因。
相比之下,在中国,魔术的表演则表现出一种机械性的传承,在一点是在传统古彩戏法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国经典的传统戏法“中国连环”和“三仙归洞”为例,在这两项表演中所融入的相声贯口式的大段台词,在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者那里几乎只字未变。而更着重于肢体语言的“落活”和川剧中的“变脸”,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从演员的服装、表情、动作,甚至是音乐方面都未曾改变。试问:在观众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种毫无创新的表演时如何能从心底感到惊讶?与其说是在欣赏魔术,倒毋宁讲成是在检验魔术师能否顺利完成表演。因为魔术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和出其不意,所以提前知道效果的魔术已经不能称其为魔术了,充其量是难度很低的杂技表演。而且由于以前魔術师在中国被称为变戏法的,是一些家境贫寒的人为谋生路而选择的职业,他们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这样的历史背景也会使很多中国人认为魔术只是骗人的把戏,不是艺术,不值得被尊重。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魔术师由于受旧社会不良习气影响,有明显江湖艺人习气{2},因而不为现代观众所接受。
2.魔术欣赏的文化背景差异 除了表演所造成的差异之外,本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已不能被忽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质,而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中。{3}在国外,特别是西方世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一种自由和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干预他人隐私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外国观众在观看魔术时就不会对自己心里的真实情感有任何压抑,他们的惊讶和赞叹全部通过尖叫与掌声宣泄了出来,而且会沉浸在这种神奇的感觉中不愿被唤醒。刘谦在做一期电视台节目时也曾经讲过,在一次魔术大会上一个魔术师表演了非常厉害的硬币魔术,当他要讲解这个魔术的原理时,所有的外国魔术师都捂着耳朵走掉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享受这种被“愚弄”的感觉。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许多人长久以来养成的是不愿声张、内敛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怒不行于色,纵使看到了极为令人惊讶的魔术表演也会故意做出一种平淡的样子,因为他们不想被“戏弄”。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会在魔术表演结束后在网上发表自己对魔术秘密的看法甚至发布相关教学。这种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也是在文化的影响下而造成的。因为在中国,询问他人的年龄、职业、工资、家庭背景等习惯已经为普罗大众所接收,谈话双方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和亲近的表示。这样的问题如果在西方世界被提出的话,则会招来愤怒,因为这会被认为是对他人隐私的干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爱“刨根问底”的原因。笔者曾亲自看到有网友在国内视频网站上发表免费魔术教学而备受追捧和爱戴,而在国外视频网站上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是会被所有人所斥责的。因为这既违背了魔术界的行规,又破坏了观众对魔术的美好感觉。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差异,我们对于如何正确对待魔术给出如下建议:
1.作为表演者,首先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应当在表演本身创意上下功夫。{4}只有在表演内容上推陈出新、诠释方法上与众不同,方能体现自我风格和表演价值;再者,表演者必须要考虑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欣赏水平等因素,根据观众的不同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台词,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和支持。
2.作为观众,我们应当摒弃对于魔术的传统观点,将之视为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供人们玩耍娱乐的小把戏。{5}正如周楠所说,应把魔术看作文化产业一部分。{6}只有当我们忘掉猜忌,学会享受,做到跨文化学科里的“移情”,才能真正感受到魔术的魅力所在。
其实,不仅对于魔术,对于任何一种尚未被大众所真正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我们都应当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思想。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这一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才不会以自我文化为中心去评判它,才能学会从什么角度去欣赏这门艺术并对之做出正确的理解。
{1} 钱敏汝.论跨文化研究的要旨[A].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C].方在庆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
{2} 卢晨.中国的魔术现状、问题及对策——为中国魔术可持续发展把脉(上)[J].杂技与魔术.2010(2):47.
{3} 黄军,胡易容.从要素到语境:论招贴艺术赏析的层次[J].艺术百家,2010(7):126.
{4} 杨致远.对魔术类综艺节目发展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9(8):68.
{5} 卢晨.从近期出现的魔术现象看中国魔术发展的“喜”与“忧”[J].杂技与魔术,2012(1):59.
{6} 周楠.魔术的创意产业之路该怎么“变”[J].解放日报,2009-7-27(第5版).
作 者:张 杰,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篇章分析、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冀婷婷,硕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
編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