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

2014-10-21 05:53禹蕾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校优化

禹蕾

摘 要: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是进行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将高校德育环境分为了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部分进行探析,分析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且从现存的问题入手,具体提出几点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措施,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以顺应时代潮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德育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60-02

高校德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外部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想成熟、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如何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含义及组成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概念

高岩《德育学原理》中指出德育环境的概念分为狭义上的和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定义认为,德育环境就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1]5,广义的定义为“德育环境就是指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1]5。对于高校德育环境的概念在国内基本上可以达成一致,即采用戴钢书在《德育环境研究》一书中的概念,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对高校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2]2。

(二)高校德育环境的组成

高校德育环境的组成比较复杂,在论文中把其分为两部分,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内外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和高校德育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宏观德育环境。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等。其中德育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设施等。政治环境是人形成一定政治观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阶级性的特点。德育的政治环境在德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主导着德育的目的,还主导着德育的条件和德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影响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德育的经济环境是高校德育社会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着德育的性质,它的变化必然引起德育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环境“是由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范围”[3]。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环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直接地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环境。

二、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新问题

(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捷,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充分的利用。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是双重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使用更加便捷,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给拓展高校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发展使信息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更加多样,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高校德育环境带来了新的难题。

1.网络信息纷杂,难辨真假。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既给我们呈现出信息的丰富多样,但又附带着低俗的糟粕。由于网络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急剧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网络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虚假的信息。网络上的污染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西方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甚至是邪教组织都大肆利用网络来攻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底线,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的渗透,误导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也导致了网络技术的乱用,一些高校学生行为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增强,这也使青年学生在网络中不遵守道德底线,青年学生通过网络技术盗取别人信息、诈骗钱财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2.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的矛盾。网络产生的虚拟环境,容易使高校青年学生不能辨别与现实的区别,产生心理障碍。网络技术提供了多角度逼真的画面,使人们如同身临其境。这些逼真的游戏画面给青年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新鲜和刺激,还有可能使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会觉得不能适应现实压力,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导致人格异常。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不仅荒废学业,还容易激发暴力等极端情绪,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3.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差异。网络促进了人和人之间便捷联系,但也同时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但是人们的活动相对来说却是在人和机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进行的,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感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减少,这样造成了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人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形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现象。

4.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薄弱。大多数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不能有效防止不良信息入侵。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校园网络上存在的不良信息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客观事实,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在现阶段,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显然是不平等的。西方国际凭借其经济的强势地位,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作为标准,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的扩张与渗透。而高校学生则是其影响的主要对象,这就使高校青年学生产生了质疑,甚至是反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

2.西方文化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和传播。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全球化。西方很多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形成,观念养成都存在着诱惑。高校的青年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价值观的诱惑下,容易被不良的文化思潮所渗透,产生不良影响。

(三)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涌现,错误的、消极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正面的德育教育,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复杂。

三、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环境的影响

1.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势。我国的主流思想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的。我国高校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已有几十年了,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当前,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针对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思潮和反社会主义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进行批判分析,认清其阶级本质,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

2.对校园网络进行管理。对校园网络加强管理,设置校园网络防火墙,将不利于青年学生思想的垃圾信息摒除在校园网络外。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的管理,落实实名登记制,实时监控学生上网情况。同时对网络游戏防沉迷功能加强,通过学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来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游戏和休息时间。

高校应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工作的规律,组织专家学者制作趣味性浓、教育性强的德育信息资源,公布在校园网站,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德育教育。

(二)加强学校环境的管理和优化

1.创造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高校的整体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是校园环境的有形部分,这些物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尊师爱校的情感和追求高层次文化欲望,从而成为推动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加大经费的投入,创造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改进校园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2.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自觉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深化校园文化环境要首先从教师开始,高校的青年学生每天都与教师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很大。因此要优化学校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应当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调动学生的文化热情,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不仅要坚持多元文化和主导文化的统一,还应该坚持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使师生在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再次还要充分调动共青团、学生会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规范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自成一体,完善社团组织,使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社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不同的校风校纪,校园文化,兼具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既开放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环境。校园历史的积淀,孕育出了校园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影响。学校领导应该对培养良好的精神环境积极倡导,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提出培养良好精神环境的要求,并广泛宣传教育。还要树立先进典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校各部门培养先进典型,通过他们起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校师生为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而努力。

4.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对德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对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养成有深刻影响。学校制度的设立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所以要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变革。学校制度的制定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学校领导单方面制定,变革由上对下的制度,把学校制度建设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共同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并得到学生的支持,进而更好地执行。

参考文献:

[1]高岩.德育学原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3(1).

猜你喜欢
高校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