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与张竹坡小说评点之比较

2014-10-21 01:28童圆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批评比较

童圆

摘 要:新批评与张竹坡小说评点无论是批评对象还是具体批评方法,都存在明显相似性。尽管如此,但张竹坡评点不局限于对文本的细读,还注重文本的再创造性及在“正心”基础上的多重审美阐释,显示出对新批评的超越性。他的小说评点所隐含的伦理性,即是出于一种对文本的自觉,更是“文以载道”文化传统的自觉。

关键词:新批评;张竹坡;小说评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25-02

一、新批评和张竹坡小说评点的相同点

尽管文化背景,时代环境,以及知识结构均存在巨大差异,但令人惊讶的是新批评与张竹坡小说评点在批评性质、批评对象甚至具体批评方法上,都存在着较大一致性。

首先,在批评性质及理论基础上,新批评以文学本体论为基础,认为文学作品是自足统一的整体,批评只能指向文本本身。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批评首先需要关注文本本身,在文本中心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就语言、构成、意象等文本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文学批评家一样,张竹坡并未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他的小说批评完全以文本为依据,重视字、句、段、篇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修辞效果,张竹坡在阅读中评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法及叙事结构,把文本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客观存在,在《金瓶梅》第二回回前评中,张竹坡便明确指出:“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某梁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而读人文字,却要如拆房屋,使某梁某柱的榫,皆一一散开在我眼中也。”[1]40这种观点实际上与英美新批评是一致的。

其次,二者在具体批评方法上都以“细读”为批评切入点。英美新批评所谓的“细读”,就是对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评论,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以便找到误读的原因所在。新批评注重对语言元素及其组合形式的分析,关注文本语言背后被掩盖的真实意义。新批评强调对文本的“细读”与发现,善于从文本构成要素与组织结构中进行意义的发掘与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大多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常见的主要传统批评方法是夹批、夹评、回评、序评、跋评等,如《金瓶梅》第二回回前评写到,“此等文字,亦难将其妙处在口中说出。但愿看官看金莲、武二的文字时,将身即做金莲,想至等武二来,如何用言语去勾引他,方得上道儿也。思之不得,用笔描之亦不得,然后看《金瓶梅》如何写金莲处,方知作者无一语不神妙难言。”中国传统批评方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和阐释。

第三,二者在具体批评实践上都注重语言及其修辞手法,当然也存在一定区别。英美新批评关注反讽、比喻、张力在文本中的作用,张竹坡则关注文本语言中的谐音、双关、隐喻等手法的运用,在小说评点中张竹坡对谐音、双关、曲笔、反讽等修辞手法已经做了精熟的探讨。如第七回回前评中,张竹坡便对《金瓶梅》的命名展开了“细读”,从书名取自三位女主角的姓名出发,从隐喻的角度有称谓符号延伸到整部小说中这些女性的命运。这种“细读”正是新批评所推崇的“从诗的外延及内涵之间找到全部意义的统一体”。

二、新批评与张竹坡评点的差异性

尽管在理论认识和批评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共性,但新批评与张竹坡小说评点之间的差异依旧非常明显。

首先,强调文本需要阐释者的积极参与创造。较之新批评只关注对文本的语言形式分析,张竹坡要求读者积极地参与、体验文本,乃至亲自参与文本的创造。新批评的代表人物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虽然也认识到创新的“不可避免”,但对于读者在再创造性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充分重视。

张竹坡强调阅读与欣赏过程的身心介入,即读者应该置身于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去,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去体察去品味去思考。在《竹坡闲话》中张竹坡说:“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也哉!”[1]11认为评点《金瓶梅》“又算我今又经营一书”[1]11,可见充分肯定了读者参与文本再创造的意义构成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评点家如金圣叹、毛宗岗的一个主要方面。

其次,“正心”前提下的细读。较之新批评在对文本“细读”时采用科学实证分析的方法,张竹坡则强调“正心”:“凡人谓《金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处也。”(《读法》五十三)“故我批时,亦只照本文的神理、段落、章法,随我的眼力批去”(第二回回前评)。可见他要求读者首先要“正心”,在这一前提下对文本进行积极诠释,通过“正心”减少先入之见,在较中正客观的阅读心态中发现作者在文本中隐含的意图。

张竹坡虽与新批评一样关心作品的结构布局、修辞技巧,但同样关注小说描画技巧、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人物关系网络,借助评点指引读者进行文学审美“细读”,而非对文本进行语言学解剖。张竹坡认为“读《金瓶梅》小说,若连片念去,便味如嚼蜡,止见满篇老婆舌头而已,安能知其为妙文也哉!”(《读法七十一》)要善于在无文字处品味小说的神韵及作者的文心与妙法,“文章生动处,不在用笔写到之处”[1]10(第一回回前评),只有进入到审美感受状态,才能品味出文学的深层魅力。

再次,强调文本整体结构与逻辑。中国古人向来重视取象比类的整体思维与感性思维,受这样文化思维传统浸染的批评家,大多都是以读者身份来从事文学批评,而且常常是在书信札记、文学随笔中夹杂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零星散见的观点和看法。虽与新批评一样关心作品的结构规律,但张竹坡更将小说视为有机整体,注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认为文本“乃千万根共具一体,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竹坡闲话》),“一百回是一回,必须放开眼光作一回读,乃知其起尽处”(《读法》三十八)[1]37,“不可零星看,如零星看,便止看其淫处也。故必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读法》五十二)[1]42。

最后,“以意逆志”的自觉精神。较之新批评在传统的语言学基础上进行的语义分析,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呈现出明显的“以意逆志”特点。在《竹坡闲话》中,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此仁人志士、孝子悌弟不得于时,上不能问诸天,下不能告诸人,悲愤鸣邑,而作秽言以泄其愤也。”对文本的阅读要善于体会作者的文心与妙法,“其不着笔墨处,又有无限烟波,直欲又藏一部大书于无笔处也。此所谓笔不到而意到者。”(《读法》二十三)[1]32“我何以知作者必仁人志士、孝子悌弟哉?我见作者之以孝哥结也。“磨镜”一回,皆《蓼莪》遗意,啾啾之声刺人心窝,此其所以为孝子也”(《竹坡闲话》)。

三、两者文学批评的不足

第一,批评理论传统的不同,二者在文本阐释上都存在缺陷。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开始了语言学转向,罗素宣称“以前在哲学中讨论的认识论问题,大多只是语义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语言学的问题。”[2]7

兼有语言学家身份的新批评理论奠基人I·A·理查德兹更是强化了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传统,过分强调文本中心,完全斩断了文学与文学之外因素的联系,显现出一种狭隘的理论视野。在新批评眼中,文本一旦形成就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文本只是文字的逻辑组合,其意义只在于文本本身。同时,新批评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见木不见林”的毛病,他们关注文本构成而非文本整体,只对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这实际上导致了阐释的不足。

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存在过多的封建伦理说教和主观色彩,且越出文本进行揣测和破译。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认为,作者在关键性字眼、人物的名字上常常玩弄文字游戏,以谐音或隐喻的方式,暗含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或暗示人物其后的命运。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作者原意的,但过度地追求字眼,就显得十分牵强。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热结”的十兄弟中有应伯爵、吴典恩、常峙节三人,张竹坡则认为作者是以“应白嚼”、“无点恩”、“常时借”[1]17-18的谐音来暗示人物形象,第七十八回回前评又说“伯爵妻姓杜,希大妻姓刘。杜者,肚也;刘者,留也。可想偶及之,附至于此。盖白嚼入肚,携带想留客也”[1]1240。此等评点不胜枚举,这种对语言言外之意的探求,实际上是一种过度阐释或对文本的刻意误读。

第二,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二者在文本批评的目的上存在差异。东西方在思维模式上存在明显区别,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简单而言,中国的思维方式有着感性、直觉、伦理的特点,西方的思维方式呈现理性、逻辑、多元的特征,不同思维模式均在深处影响着文学批评的发展。新批评更重理性分析和解剖,他们批评的目的在于传授文学鉴赏的技巧,在他们眼中一部文本关注“如何写”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文本“写什么”,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Understanding Poetry,1938),便对新批评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充分诠释。

张竹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道观,其小说评点目的在于教化,这种目的隐含在文学批评中,对文学干预现实,戒恶劝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并非是淫书者,而是对激发人性阴暗事物的批判之书,“此书独罪财色也。”(《竹坡闲话》)

尽管张竹坡小说评点有着“文以载道”的目的,但我们注意到,他的评点依托于对文本的审美阐释,从读者的角度积极参与、体验文本,“凡小说,必用画像。如此回看《金瓶梅》内有名人物,皆已为之描神追影,读之固不必再画。而善画者,亦可即此而想其人,庶可肖影,以应其言语动作之态度也。”(第二十九回)这种审美与教化相结合的批评,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感性化、伦理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新批评比较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诗外之境
隐士的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