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衍之数探解

2014-10-21 20:09金志友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周易太极阴阳

金志友

摘 要:“大衍之数”是《周易》以“象数思想”描述宇宙万有衍化规律的重要概念,是象数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思想”,通过比较分析古代关于“大衍之数”的若干论述,同时借鉴现代哲学与数学的思维方法,对“大衍之数”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大衍之数”实质上就是“最大的五行生数5”与“最大的五行成数10”之间纵横“相乘方式”结合而形成的最大衍化周期数。

关键词:周易;太极;阴阳;大衍之数

中图分类号:B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040-02

流传至今的《周易》版本,其内容通常包括《周易古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主要是对《周易古经》的注释和解读,以及关于“易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阐示。《易传》中所提出的“大衍之数”,是《周易》以“象数思想”描述宇宙万有衍化规律的重要概念,是《周易》象数理论的基础之一,故有必要基于易学“太极阴阳之道”①的基本原理,对“大衍之数”进行系统地分析论证以澄清其内涵。

一、大衍之数古论及评价

关于“大衍之数”,《周易·易传·系辞上》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1]548-549意思是说,天地最大的衍化之数是五十,其用数是四十九。关于“大衍之数”五十,“用数”四十九,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

《周易正义》中载,三国时期经学家及玄学家王弼注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2]328意思是说,演化天地之数,所依赖的即为数字“五十”。其中“用数”为“四十九”,而“不用之数”为“一”。凭借“不用而用的‘一数”以实现通达一切的作用,通过“非数而数的‘一数”以实现成就一切数,这就是易道的“太极”。故四十九数,是天地衍化的极致之数。况且“无”不可以“无”自身来说明其内涵,必须通过“有”来阐释,所以通常依托存在之物的极致,必然能阐明其由来的根本。

清代学者李道平,在其《周易集解纂疏》中案言:“《说文》曰:‘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成化万物。盖一者,道之始,即老子《道德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统历》所谓‘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是也。盖天一生水于北,北为空虚无用之地。一即‘乾元,藏于‘复始。虚而无用,实道之主。荀君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之数五十者,虚其中不用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虚其始不用也。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3]580

笔者认为,王弼虽然指出了从50数中“取1数不用”以象征太极,而“用数49”正好对应“大衍用数”,揭示了“用和不用、无和有”的太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但并未说明50为什么是大衍之数。李道平所作之案语,吸取了诸家解释之精要,并结合老子的《道德经》之观念,可谓明达之论。李道平释义指出:“天地之数55②”按水、火、木、金、土五行方位依“河图”结构排列而形成5、10二数居于中央,以“虚其中5”而得“大衍之数50=55-5”,进而“大衍之数50”以“虚其始1”而达“大衍之用数49”;如此才能“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也就是说“中央与四方形成的对立统一体”即“时空方位的、纵横相乘的矩阵结构”,故中央的“5、10”二数相乘所得50即为“以中央为参照体而通达四方”之数,所谓“虚其中”亦包含“以‘中为参照体”之义,所谓“虚其始”则包含“以‘始为参照体”之义,参照体是一切事物现象建立的基点,只有建立参照体才能体现与之相对的事物现象之存在,比如阴、阳即互为参照体,以“阴”为参照体则体现“阳”的存在,以“阳”为参照体则体现“阴”的存在。因此,“虚其中”是从空间方位而言设立“中”为参照体才能体现其他东西南北四方等空间方位的存在,“虚其始”是从时间方位而言设立“始”为参照体才能体现其他时间方位的存在,若无“始”无“中”则时空一切都无法建立,此时则对应无可言说、无可思议的“无象”,故要“虚其中”与“虚其始”而建立时空参照体,才能体现整个时空存在的“有象”,才能研究或把握整个时空条件下的一切事物现象。

二、大衍之数的综合分析

为何名为“大衍之数”呢?下面我们从古代对“五行的生数、成数”定义开始分析。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言:“《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是五行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耦,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谓之成数也。”[4]357

简言之,即“1、2、3、4、5”五个自然数名为“五行生数”,而“6、7、8、9、10”五个自然数名为“五行成数”。因此,“5”是天地自然之数中“最大的五行生数”,而“10”则是天地自然之数中“最大的五行成数”,同时“10”也是自然之数中“最大的进制数”,若把“5”数看成一个整体,则可推知“天地之数55”=5×(10+1)=5×11即共有11个5,而11超越10数的1数部分是新的“五行生数”或“十进制数”的循环,所以自然数50=5×(11-1)=55-5=5×10,即以“50等于5乘10”揭示了“天地自然之数的最大五行生数5”与“天地自然之数的最大进制数和最大五行成数10”之间“相乘方式的相合之数(即现代数学中的纵横矩阵模式)”,其所对应的包括但不限于“(时,空)、(x轴,y轴)、(上下,左右)、(纵,横)”等能体现“阴阳对()共性内涵”各种具体的“阴阳现象对”。事实上,“一纵一横”是全面表达一切时空或纵横方位的坐标维度,故所形成的50之数就是天地自然数中能表达一切“时空或纵横方位范畴”的最大的五行能生能成之数,其它一切数都可由此“衍生衍成”,故名之为天地自然数中的“大衍之数”。又因为一切现象之整体即对应太极,则此整体之数即对应“1”;例如:总数50的整体对应1数即1个50,一切数N的整体都对应1数即1个N,其本质在于太极对应的体数是1,故“太极的体数1”永远不变;从而可推知“50=1+49”是以“数”表示“49数与1数同体于太极而成大衍之数50”,50数中“不用”之数为1,而“用”之数为49,正体现了“阴阳现象对(不用,用)”既对立又统一而同体于太极的内涵。

另外,根据《周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1]556所揭示的太极阴阳分合变化的数理模式,可知太极1数分合变化为阴阳两仪2数,阴阳2数分合变化为四象4数,从而形成最大的分合变化个位数1+2+4=7数,因为当四象之4数再进行阴阳分合变化形成8数时,则有7+8=15数已超过“最大的进制数与最大的五行成数10”而进行重复循环,所以7为太极阴阳自然分合变化的“最大个位数”。又因为“纵7数、横7数相乘方式的相合之数”即为“7×7=49数”也是现代数学所说的“7×7矩阵结构”,故49数实质上就是太极阴阳“1分为2与合2为1”的天地自然分合衍化法则中,时空方位纵横相乘方式相合范畴的“最大衍化周期数”。此结论与上面“大衍之数50,其用数49”的推论正好一致,所谓“用数”就是指“能作用与所作用”的变化或衍化之数。故“大衍之数50,其用数49”之说乃自然之理。

三、结论

大衍之数50,其实质是“最大的五行生数5”与“最大的五行成数10(也是自然数的最大进制数)之间,按照“相乘方式的相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是用来表达时空纵横方位范畴的一切现象之能生能成的最大衍化周期数。

大衍用数49,一方面,是指大衍之数50所体现的“太极体数1”与“太极用数49”之间,以“不用与用的阴阳”相加相合方式而同体于太极的内涵。另一方面,太极阴阳“1分为2与合2为1”的分合衍化过程中,其最大个位数即1分2、2分4所形成的1+2+4=7数,故49数是阴阳分合衍化的最大个位周期数7之间,按照“相乘相合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结果,是用来表达时空纵横方位范畴的一切现象所对应的太极阴阳分合衍化的最大周期数。

总而言之,易学的“大衍之数”实质上就是“太极阴阳之道”的分合衍化规律的具体表现。因为有数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故象数一体而皆本原于太极阴阳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唐]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金湛东.易学基本原理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6][宋]邵雍.梅花易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刘大钧.象数精解[M].成都:巴蜀书社,2004.

[9]牛实为.易经系统观[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周易太极阴阳
太极
游太极洞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服药先分阴阳
甜甜的“蝴蝶茧”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