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萱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影《归来》对于其原著小说《陆犯焉识》在文学剧本上的改编和二度创作,以及演员对于一部作品的二度创作,从而将电影剧本和文学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同时还探讨了《归来》所体现的文化、道德、审美的教育功能以及观众的心理。
【关键词】归来;二度创作;教育功能;观众心理
纵观中国电影史,很多成功的电影作品都是依托于成功的文字作品,都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改编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其中导演张艺谋就是一个善于改编成功文学作品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今年,张艺谋导演又推出了一部由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自己回归银屏的作品,本文将从影片《归来》和小说《陆犯焉识》来比较分析一下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及观众心理。
一、影片《归来》电影剧本与文学作品的比较
(1)電影剧本的特点。电影剧本是专门针对电影拍摄所创作的剧本,所以这样的剧本必须符合电影的特性,首先会受到时间上的约束。一般的电影时长通常在两个小时左右,要在两个小时内交代完一件故事,就要求故事有完整性,于是就要求剧本短小精悍。同时,由于电影剧本需要参照电影手法进行创作,所以在电影语言要具有可视性,以能够用画面语言实现为前提。(2)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相较于电影文本来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首先,文学作品不像电影那样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所以文学作品的长度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可以是短篇、中篇、或者是长篇,具体长度视需要而定。其次,文学作品相对于电影来说话语权更自由。再者,文学剧本完全不受时间顺序的限制,虽然电影可以有顺序法、倒叙法、插叙法等,但是文学作品的顺序自由度更大,可以随时另起一章一回,跳说新内容。(3)电影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首先,剧本的再创作。《归来》作为大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自上映之日起,各方评论就蜂拥而至,褒贬不一。其中,批评影片《归来》不是《陆犯焉识》,批评影片对原著改动较大的声音很强烈。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作为批评一部电影作品的依据。的确,《归来》不是《陆犯焉识》,创作者将片名改为《归来》,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观众,这不是《陆犯焉识》,它叫做《归来》。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就是要创作属于银幕的新作品,只要它符合银幕形式,完整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并使观众从中感受到了创作者的意图,它就是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至于追究其与原著有多少雷同、多少改变,并无意义。其次,演员表演的再度创作。演员想要诠释好一个角色,在充分理解剧本的同时,必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果只是按照别人说的样子去演,这样的表演必然是僵硬的,是没有灵魂的,只有当演员真正地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用自己的灵魂去演绎这个角色,这样的角色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是演员用心进行了二度创作的角色。除此之外,涉及到具体的表演的时候,很多剧本或者原著小说并不会对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行为动作做过多的细节描写,这时候就需要演员通过对角色的理解来创作人物的动作细节,甚至某些语言等。
二、从《归来》看电影的教育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时代背景,《归来》的时代背景是从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到文革结束。虽然影片并没有用太多的篇幅介绍反右运动以及文革,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影片中窥见那个历史背景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形象地了解那段历史,这便是电影所起到的文化教育功能。(2)道德教育功能。从《归来》来看,首先是孝道。丹丹为了自己能够当选女主角,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无疑是违背传统的孝道观念的,银幕前的观众无不为丹丹的这种行为唏嘘不已,甚至对这个出卖自己父亲的孩子感到厌恶。当观众为这种行为愤愤不平,对丹丹加以批评之时,影片的道德教育功能就达到了。其次是爱人之道。影片的主题是两个主人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苦苦等待陆焉识二十年的冯婉瑜由于思念和刺激丧失了对爱人相貌的记忆,但她始终记得要等他回来,一等就是一辈子。而面对如此这般的冯婉瑜,陆焉识选择了默默地陪伴,直到两个人慢慢老去。这或许是对爱情最凄美的诠释,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坚贞不渝的等待与相守,这是一种爱情观的教育。(3)审美教育功能。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让观众通过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得到艺术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影片《归来》中,丹丹在父亲母亲面前跳起芭蕾舞的那一段,身着红衣的“吴清华”那铿锵有力、柔中带刚的舞步深深地感染了观众,丹丹虽然不是穿着这身她梦寐以求的红装站在舞台上,但是这一刻,她是真正的主角,是一个自由的、纯粹的、抛开一切杂念的舞者,是一个为父亲母亲倾情献跳的舞者。观众从中感受到芭蕾舞步美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真、善的美好。
三、从《归来》看电影与观众心理
(1)期待心理。对于影片《归来》,观众产生期待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影片内容本身的期待,因为这部作品是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小说本身就有广泛的受众,所以从它改编的电影必然受到所有小说读者的关注与期待,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喜欢的小说被搬上银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是对电影主创人员的期待:一是对导演张艺谋,这是张艺谋被爆出超生事件后的第一部作品,喜爱张艺谋的观众希望看到他再次在自己的领域发光溢彩,证明自己不受这些“丑闻”的影响,一般观众也期待名导的新一部作品究竟如何;二是对于演员表演的期待,这部影片也是继《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巩俐八年来接拍的第一部作品,人们对于号称教科书级演员的巩俐会如何来演绎这个角色充满期待。(2)认同心理。几乎任何一部电影的完成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进入到创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去,使观众与电影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观众的认同,这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观众去观看电影,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观众对于电影的认同,实现电影的价值。本文所讨论的影片《归来》中的认同心理主要是指观众对于影片中人物和角色以及背景、事件的认同。首先是对人物和角色的认同.前面说过《归来》是《归来》,《陆犯焉识》是《陆犯焉识》,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改编的意思就是已经将原著改过了,我们认同《归来》的人物角色,主人公是被判为右派的教授、知识分子,另一个主人公他的妻子是他的同学,一个和他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知性教师,这两个人看上去是十分登对的,这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是完全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同的。其次,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妻子在长期的压制、忍耐和等待的心理重负下,加上亲眼目睹逃狱的丈夫被一群人抓走,由此丧失了对爱人相貌的记忆也是情理之中,观众认可和理解这种有理由的失忆的发生。再者就是那个年代了,虽然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年龄层不同,曾经经历过反右、文革的年代的观众已经很少了,但是作为中国人,那个年代并不陌生,那时候的历史状态我们都是了解的,所以,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一点也不奇怪,觉得合情合理,这些都是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同。
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不遵循原著的主旨,改编即是重新创造的一个适合于银幕的故事,一个新的故事,它要起到一定的文化、道德和审美的教育功能,又要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和认同心理。(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①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②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J].文艺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