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在一堆发黄的东北大鼓档案资料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鼓界大王”刘问霞的照片。她一会儿是着黑色丝绒旗袍,素素淡淡、高贵大气;一会儿是着浅淡色旗袍,熨熨帖帖、典雅大方。但不知为何,我的眼睛总是定格在她那身着青布旗袍的照片上,脑海里抹不去的是她在戏台上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板的身形,回荡着的是她抑郁悲凉、缠绵委婉的唱腔。
柳暗花明,步入艺术圣殿
刘问霞一生都在追随东北大鼓,在上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她的唱腔婉转优美,表演细腻,情感丰富,以演唱《忆真妃》、《露泪缘》、《宝玉探病》等子弟书短段见长,被称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
刘问霞生于1900年,山东沾化人,清末随父亲刘顺成到奉天(沈阳)投亲而不遇。因为父亲找不到差事,一家三口陷入困境。只好送刘问霞学唱大鼓。这个带有凄美色彩的故事就是她从艺的开始。虽饱尝一个家庭破败的滋味,但刘问霞迷上了大鼓,16岁拜东北大鼓艺人“浪刘”刘连甲为师,专攻短段,伴随着叩响艺术圣殿的艰辛,她一生再也没有轻松过。她天资聪慧,很快就在奉天曲坛崭露头角,《红楼梦》中的摘唱《宝玉探病》、《黛玉望月》等成为她的代表曲目。特别是她的“依字行腔”技高一筹,被几代艺人所效仿,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人说她突破了女大鼓艺人表演“目不斜视”的老规矩,有人说她开创了女大鼓艺人优美传神的表演风格,还有人说她首开了女大鼓艺人根据每次所唱书目的情调着不同色调衣服的先河。难怪,当时已经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书法家沈延毅先生,1924年专程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观看刘问霞演唱的子弟书段《糜氏托孤》,还兴奋地当场赋诗一首:“小榭凉亭四面风,荷花初绽俗尘空,英雄儿女伤心史,都付韩娥一笑中。”
有惊无险,轰动陪都盛京
在东北大鼓艺人中,刘问霞的聪明、智慧一直被几代艺人所称道。清末民初,曾有不少“子弟书”的追随者聚集沈阳,他们是刘问霞的铁杆“粉丝”。记得有一次刘问霞在演唱红楼段《宝玉探病》其中有一句描写林黛玉的在病中的情景的,“乌云儿一半(儿)蓬松一半儿绕,孤拐儿一个(儿)白来一个儿红……。”她却一时忙里出乱唱成了“孤拐儿一个(儿)红来……”伴奏的弦师贺宝升马上发现唱错了,你可要知道,这些粉丝经典桥段不但会听,还能唱上两口,他们一般都懂得辙口,虽然短段鼓曲都是成词,但是必须合辙押韵。全场鸦群无声,刘问霞也发现唱的不对,她灵机一动马上把后半句改唱成“一个儿不红”没有串辙,粉丝们无不被她的机智所折服,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
不懈追求,留下传世之作
虽然刘问霞在大鼓界已经声名鹊起,但为了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她经常与一些子弟书作家、名士研究切磋,在很长的时间里,刘问霞在自己开设的公余茶社为沈阳名士、曲艺评论家马二琴提供免费茶座,还经常到子弟书作家缪东霖(作品有《沈阳百咏》、《陪都杂述》)家里去唱堂会,以便近距离得到名家指导,使她的演唱技艺独领风骚,风靡一時。
民国十九年(1930),刘问霞终于迎来了她的全新时代。她在沈阳凝香榭、鸿泰轩、万泉等大茶社已经是最大的“腕”,唱大轴。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民国二十年(1931),她去天津,免费唱了三天,然后拿包银。在这次演出中,她使用了富有东北民间特色的“四节腔”,一炮打红,誉满津门,被关内外公认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
同时,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红娘下书》《大西厢》《刘金定观星》《小拜年》《宝玉探病》六张唱片(弦师赵精一、琴师王瑾塘),后收入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东北大鼓陈列厅,成为她的传世之作。
《盛京时报》(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八日版)载有《鼓书场的姐妹花》一文,评论说“刘问霞演唱之《黛玉望月》,抑郁悲凉,缠绵委屈。其嘱咐紫鹃、雪雁一段,不忍卒听,而问霞也将有不忍卒歌之情”。
“幸运”的“苦行僧”
刘问霞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不幸:生活的艰辛、情感的孤独、世态的炎凉,她都饱尝到了。她终身未嫁。从感情上说,她曾渴望举案齐眉的柔情,却又有所顾忌,她说:“有谁瞧得起说大鼓的!社会上一向娼优并提,甚至放在娼之后,正经人嫌你低贱,有钱有势的娶去,无非是做小,我不干。”她一生奉行“奉派大鼓”是她的全部,一辈子都在做“奉派大鼓苦力”,演唱出许多传世之作。
刘问霞又是幸运的。她从山东沾化那个小地方走出来,在中国的关东奉天找到了当时有名的奉派大鼓师傅刘连甲,很快在女大鼓艺人中创造出了奇迹,成为一代奉天大鼓“鼓界大王”,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开创了女大鼓的鼎盛时期。她是第一个灌制唱片的“奉派大鼓”艺人,也是第一个唱腔被选进音乐论著的大鼓艺人。她的唱腔也是第一个被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所选用(1983年印刷、1984年出版)。她做到了在父亲最困难之时“养活一个家庭”,尽了孝道。而最最关键的是,她终于在人生的黄金季节,让自己的艺术生涯多姿多彩,成为中国鼓曲“东北大鼓”永久的记忆,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后人敬佩的是,刘问霞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民间艺人。在日寇的铁蹄下,刘问霞的演艺生涯步入艰难,有许多她擅长的曲目《黛玉望月》《宝玉哭黛玉》都不准她唱,怕是沟起百姓成为亡国奴之后的悲愤之情,还说什么“月亮剩半边那是影射中国剩半边了”,1944年,日本人到她经营的公余茶社观演时,她置之不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挥洒出中国民间艺人的民族气节。日本宪兵当场带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刘问霞,关押在警察局,受尽凌辱。因为她当时是奉天大鼓“鼓界大王”,经各界多方营救才被释放。
她于一九四四年八月——那个抗日战争胜利即将到来的日子辞世,据说,刘问霞被保释后,仅为时一周便去世了,她曾经是一位“最爱惜羽毛的人”对于这样一位名艺人的含恨离世,心里蕴藏着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
一代奉天大鼓“鼓界大王”就这样溘然长逝,我发觉她那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版,她那飘逸的青布旗袍已经定格在中国鼓曲“东北大鼓”的舞台上,永远,永远……。
注释: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又叫辽宁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