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张爱玲小说中的食物意象

2014-10-21 14:26彭俊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作用小说

彭俊

【摘 要】张爱玲在描写饮食男女生活中,穿插着诸多对食物及饮食场面的描写。本文从食物意象出发,探讨食物意象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

【关键词】食物意象;小说;作用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她凭借着对饮食男女俗世生活的描写“青云直上的坐上上海文坛金字塔的巅峰”①。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是一时的。八十年代夏志清推崇其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②张爱玲的“重要”和“优秀”突出表现为她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感官描写艺术。这样一种特殊的描写艺术如王德威先生所说是“极富讨论余地”③的,而其衍生出的感官意象也极具研究价值。在所有的感官意象中,食物意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究张爱玲作品食物意象在其作品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常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例如在《雷峰塔》中,把国柱的姨太太形容为“油炸麻雀”,将琵琶父亲的姨太太比作“盐腌青蛙”;《金锁记》将长安形容为一棵“较嫩的盐腌过的雪里红”……除了擅长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样貌之外,张爱玲还擅长用饮食的场景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张爱玲以公寓对门邻居的阿妈“吃粥”这样的一个饮食场景刻画旁观者阿小的情绪、生活状态。公寓中对门邻居的阿妈带着孩子们在后阳台上吃粥,天太热,粥太烫,撮尖了嘴唇凋嗤凋嗤吹着,眉心紧皱,也不知是心疼自己的嘴唇还是心疼那雪白的粥。从表层看,阿小是深深地厌恶在炎热的天气,“眉心紧皱”凋嗤凋嗤吹着并吃着粥。但结合下文,从深层看,阿小实际上是在厌恶她不得不在烦闷的状态中,无奈地应对来自男性的重压以维系生存。通过对“吃粥”这样一个饮食场景的描写,作者在极为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阿小当天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示了阿小的生存状态与性格特征。综上,通过对食物意象的书写,张爱玲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

二、推动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生动性的集中体现。人物活在行动中,一连串的行动反映在小说中就是情节。情节是“人物之间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的历史”④。什克洛夫斯基曾经将小说叙事区分为“故事”(story)和“情节”(plot),前者是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对事件创造性的变形,即“陌生化”。根据法(Freytags Pyramid),情节由以下三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组成——第一个过程是攀升过程(Rising Action),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的计划遭遇障碍并引发冲突;第二个过程是高潮(Climax),在这个阶段各种线索汇合在一起,情节完成了转化;最后一个过程是回落过程(Falling Action)。

图1 弗赖塔格塔式图

通过对张爱玲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食物意象在作品故事情节的推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殷宝滟送花楼会》为例,笔者将具体分析食物意象对情节的影响。《殷宝滟送花楼会》讲述的是“美丽”的女学生殷宝滟与有妇之夫罗潜之教授“相爱”的故事。宝滟常常应时按景给他们带点什么来,火腿、西瓜、代乳粉……有一天她给他们带了螃蟹来,亲自下厨房帮着他太太做了。晚饭的时候他喝了酒,吃了螃蟹之后又喝了姜汤。单她跟他一起,他突然凑近前来,发出桂花糖的气味。她虽没喝酒,也有点醉了,变得很小,很服从……现在他天天同太太闹,孩子们也遭殃。宝滟加倍地抚慰他们,带来了馄饨皮和她家特制的荠菜拌肉馅子,去厨房里忙出忙进。选文中三次送食物,推动了情节的“攀升”、“高潮”以及“回落”。第一次送食物,殷宝滟成功地介入到罗家关系中,并挑起夫妻的争吵。第二次送食物殷宝滟在厨房帮助罗太太做饭,实质上是取得了和罗太太平等的位置。“酒为色媒人”,借助于酒,殷宝滟与罗潜之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三次送食物,殷宝滟彻底占据了罗家厨房,以女主人身份自居。透过三次送食物,张爱玲凸显了殷宝滟的伪善、自恋和控制欲。在这三个场面中,食物意象有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隐晦地揭示了文章的创作宗旨,意象雖小,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却意义巨大。

三、渲染故事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场所,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土壤。以食物为媒介,张爱玲展示了故事发展的环境。美国人真会做广告……“四玫瑰”牌的威士忌,晶莹的黄酒,晶莹的玻璃杯搁在棕黄晶亮的桌上,旁边散置着几朵红玫瑰——一杯酒也弄得它那么典雅堂皇。(《鸿莺禧》)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刚回来,连着几天亲戚朋友的接风,很容易的就吃坏了肚子。(《金锁记》)士洪继续说下道:“他们华侨,中国人的坏处也有,外国人的坏处也有。跟外国人学会了怕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动不动就吃泻药,糖还是舍不得不吃的。你问她!你问她为什么吃这个,她一定是说,这两天有点小咳嗽,冰糖核桃治咳嗽最灵。”振保说道:“的确这是中国人的脾气,爱吃什么,就是什么最灵。(《红玫瑰与白玫瑰》)在以上三段选文中,食物的描写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使得中西文化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是中西方审美文化融会的结果。从“洋食品” 的广告和童世舫的话语我们知道,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力压中国文化。但是,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王娇蕊就在是吸收西方文化(减少饭量)的同时还保留着对糖核桃(传统文化)的热衷。由此可见,当时沪港的“都市人”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其对待饮食一样——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作为一位喜爱吃食、了解食物的专家,张爱玲把具体的食物赋予文化的涵义并加以艺术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描写风格。在她的作品中,食物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形成了意蕴深远的食物意象。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食物意象要么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要么被用以推动故事情节,要么被用以渲染故事环境。张爱玲对食物的书写超越了酸、甜、苦、辣等感官滋味形成了独特的食物意象,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注释:

①于青.张爱玲传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②夏志清,刘绍铭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③王德威.落地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④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美]朗格(Langer,S.K.)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美]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作用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