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璇安航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浅析侗锦
汤璇安航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侗族作为生活在中国大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这些艺术作品中常被世人称道的其中一项,那就要数侗锦了。本文通过对侗族发展的历史,侗锦的材料、构图等方面全方面的介绍侗锦,让社会更加了解它的价值,从而达到保护它目的。
侗锦;历史;材料;构图;意义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越的时代。百越中有“骆越”的一支,他们最初居住在广东沿海一带,后来部分骆越迁徙,迁往海南岛的就成为今天的黎族,一部分迁往广西的就成为今天的壮族,迁往贵州云南等地的,就成为今天的侗族、布依族、水族、傣族等民族。这些越裔民族,尽管所处环境不同,但是仍有大量习俗相同和少量语言也相同,他们都保持了古代骆越的纺织工艺,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古代东方民族之林中,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吴越春秋》有“越罗谷纱”的记载。庄子《逍遥游》所说百越有断发文身舟之俗,是因为为防蛟龙等水害,“文身”原是在身体部位的皮肤上村图案,使蛟龙害怕,等到人们种棉织布后,就发展成在衣服上织绣图案。正是这种习俗的需要,不断刺激着百越织绣工艺的发展。
侗锦是采用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彩,有花木禽兽各样。侗锦的花纹主要有花木形,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动物有鸟兽形,如对凤、鸳鸯、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形,如花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银钩等;还有几何图案,色彩绚丽,图案大方,结构都十分精密严谨。
侗锦中觉大一部分是编织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幅的织锦,主要图案是编制而成的,其他部分是刺绣完成的。这类侗锦的名称叫做“杂花锦”,它是织绣工艺结合的产物,更加的美观。侗锦的编织方法也很多。侗锦从它的颜色上分有彩锦和素锦,彩锦又叫“锦”,素锦又叫“琦”。
侗族织绣品的图案,对取材处理的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其一是图案任意发挥。例如,图案中的花藤上,不仅盛开菊花、石榴花,还在花藤上结有星星、鱼虾等。又如图案中的月亮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梭罗树,树上攀爬着一群孩子,每个孩子的手中都捧着果实。这些都是凭主观想象,任意发挥而成的。第二是变形夸张。侗族织绣中的太阳,像是一朵着色粉红的大菊花,显然是把阳光变形成火苗而附在太阳周边上。小孩服饰上的月牙图案,也变光滑的月迹为锯齿纹的,圆月图案,总是名圆而实不圆,要圆不圆的,只能算是椭圆。因为侗家人审美较独特,他们认为十四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更美观好看,正如少女比少妇更美一样。凤的形象,其头部象公鸡,身上尾巴象羽毛漂亮的鸟雀,而着重夸张的是那一双展翅欲飞的美丽羽翼。凤嘴全是张开的,其故是侗家人相传凤在不时啼鸣,催促人们早春耕、早干活,凤嘴就没有闲闭的时候。
第三是重物轻人。织绣品的母体图案,一般都由自然物或神物占据,人物只能安排在子体图案中。即使在母体图案出现,也只是居陪衬之位置。这种安排自有其道理。因为侗家人相信“天地是主人是客”、“青山不老人自老”,既然如此,那日月星辰、山川花木等等也就处在主人之位了,而人物也就只能处在从属的位置了。侗锦的构图都会受到织绣者立意方面的制约。意是表达理想愿望,如祝寿锦图,护间多为一条大鱼,周边是一百花百草,立意是“儿孙满堂,百岁有余”花草象征后代人丁兴旺,大鱼暗喻自由自在生活到百岁有余。侗语的“鱼,谓为,gal”,“剩余”也叫做“gal”,其音正如汉语的“鱼”、“余”其音相同一样,借谐音而用。侗族人民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情绪,极少有厌世的人生观。他们对五谷瓜果、六畜穿禽、小孩生长、大人健康、生活的方万而面,都有美好的企盼。
以前,侗锦主要用于衣裙、被面、门帘、背包、胸巾、枕头、头帕、绑腿、侗带等织物的镶边或整面之用。而现如今,侗锦这种古老的侗族民间工艺品也有了新的用场。心灵手巧的侗族妇女们,把侗锦织成式样新颖的背包、壁挂、被面等,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侗乡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进行记录,因此他们很多的历史传说、宗教故事等就可以通过侗族妇女们的手表现在侗锦上面。很多时候,侗族妇女都是把人们对史和信仰等演绎成各种图案和符号,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神话史诗《金汉与黎妹》的故事。帛锦中描绘着黎妹用竹竿挑起亡夫的布衣,去神鸟雁鹅村寻找亡夫,一路上趟过浑水河,越过高山峻岭,遇豺狼虎豹。侗锦也可以成为侗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比如在侗族的婚俗当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侗锦,这过程对每一种侗锦的数量和质量也有要求。姑娘出嫁的时候,手上需要拿着一块手帕,叫做新娘帕。这种锦帕上面的图案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绣着鞭炮和鸾凤的抽象图案,这就体现了侗族婚俗喜庆的氛围。而且新人枕帕的中心往往绣着“花好月圆等字样,用来表达了大家对新人美好的祝愿。
侗锦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实用性与欣赏性使侗族人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侗族体现出它别具一格的特色。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它承载的文化是遗留给后世的瑰宝,保持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才能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1]傅安辉.侗族服饰的历史流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4-46.
[2]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3]张澍.续黔书[G].卷六,清刻本.
[4]王彦.侗族织绣[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J523
A
1005-5312(2014)29-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