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
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1教学过程实录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图1.
师:请同学们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的运行轨道,你能说出这些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什么曲线吗?
生:椭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地理课上老师讲的,科普书籍上介绍的.
师:大家还能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好多的例子,如油罐车的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
同学们对椭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椭圆的定义”.(板书课题)
图1图2
12展示问题,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握力器的图片的形状,老师这
里有一个握力器模型,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将它如何变成椭圆吗?
生:(演示)挤压.
追问:椭圆是怎样生成的?
生(众):圆经过压缩变成椭圆.
师:很好!把一个圆均匀压缩后,好像变成了椭圆,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椭圆呢?请同学
们研究下列问题.
图3
(多媒体展示)引题:如图3,在圆x2+y2=16上任取一点P,过P作x轴的垂线
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你能猜想
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吗?(教材第41页例2改编)
求动点轨迹问题,学生在“圆”和“曲线与方程”章节中已有认知基础,对引题中求动
点M的轨迹方程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一会儿,绝大部分
的学生有了结果,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是x2+4y2=16,但对轨迹是什么图形,有些学
生猜想是椭圆,有些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慢慢的绕圆周运动,线段PD的中点M(设置成追踪
点)所形成轨迹的形状(如图4),同学们异口同声:“椭圆”.
图4图5
师:很好!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在圆的
定义中有一个定点,一个定长.那么,椭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定点、定长来定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因为椭圆由圆压缩而来的.
师:有道理.
追问:定义椭圆需要几个定点?有没有定长?
有些学生猜想是两个定点,而有些学生说不可能是一个,但具体是几个,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P沿着圆的半径PO滑到点M的过程中,圆心O沿着x轴向两边分别滑向点F1,F2(如图5),半径PO滑到MF1,MF2的位置.
师:在上面的演示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定点F1,F2,MF1和MF2的长都等于圆半径的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你的观察是否正确,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度量出MF1和MF2的长都是4.
生:我还发现MF1+MF2=8.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众生笑).
师:很好!你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请保持.刚才,同学们发现点M在图5的位置时,有MF1+MF2=8.那么,点M在椭圆周上其它位置是否也有MF1+MF2=8.
图6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沿着圆周缓缓运动,则点M就沿着椭圆周运动(如图6),线段MF1和MF2的长度随着点M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但始终有MF1+MF2=8.
师: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我们发现:“椭圆周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8.”你能否进行严格的论证?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由上面的演示易知,F1(-23,0),F2(23,0).设M(x,y),由于点M在椭圆上,所以点M的坐标必满足方程x2+4y2=16,即y2=16-x24.于是,MF1+MF2=(x+23)2+y2+(x-23)2+y2=(3x+8)22+(8-3x)22
=3x+82+8-3x2=8.
师:真棒!你通过代数计算的方法检验了我们直观演示的结果.
13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
生: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追问:大家满意吗?
生:应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要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
生:如果定长等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定长小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不成轨迹.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2.3多媒体的使用,为本课的教学增添了亮点
课后评议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设计总体思路清晰,“几何画板”的有效使用,直观形象地呈现了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数学本质,进而探索数学结论,交流,讨论,师生对话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2.3多媒体的使用,为本课的教学增添了亮点
课后评议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设计总体思路清晰,“几何画板”的有效使用,直观形象地呈现了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数学本质,进而探索数学结论,交流,讨论,师生对话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2.3多媒体的使用,为本课的教学增添了亮点
课后评议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设计总体思路清晰,“几何画板”的有效使用,直观形象地呈现了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数学本质,进而探索数学结论,交流,讨论,师生对话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索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