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党桦
笔者所在区域地处江苏苏北农村,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农村基层学校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城区学校相差无几,可是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却越来越难开展,甚至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有其名而无其实,每次校本研修活动结束后,不得不采取摊派的方式,要求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完成一个计划、一篇心得体会文章(论文)和一份总结报告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组的组成人员复杂。由于生源数量的减少,一般的学校规定,五十岁以上的教师不再承担教学任务,去从事后勤或教辅工作,一线从事教学的人员相对减少,同一学科难以组成一个教研组,代之以的是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
教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教研组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或者缺乏具体落实措施,很多工作往往直接由学校这一层面组织布置、实施。而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太多的应急工作与正常的教研活动冲突太多,教研组缺乏自主能动性,最终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甚至“虎头蛇尾”。
教研时效得不到保证。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往往按年级办公,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即便是中心教研组集中教研,各年级段的教师也很难抽出时间统一到一起,因此每次教研活动也就成了布置任务的临时会场。
部分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薄,参与不到位。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只是想当然地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教研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让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与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教研主体中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避免校本研修活动结束后,一个计划、一篇论文和一份总结行走校园的尴尬局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不妨一试。
一、深刻反思,重心下移,让教研组成为研究的主体
校本研修要求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但它绝不是“本校研修”,它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先进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让教研组成为研究的主体。
为此要做到两点:一是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每年从公用经费中划拨出一定的比例(一般在10%~15%),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竭力改善教师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二是立足学校实际,又要借助外力,采用多种方式,为教研组的建设搭建平台。1.走出去,外面有别样的世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成了苏北唯一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的成员校。成员校每年各承担一次基地学校的联盟活动,每次活动,学校教科室和各教研组都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展示自我的最好时机,每一个教研组在过去一年里开展了哪些活动,取得了什么样的业绩,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期待专家组成员给予指导;每位教师更是不放过这个在家门口获得指导的机会,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一次技能的历练、都是一次智慧的提升。其他成员校的活动,我们都是组团前往,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省教科院的专家同台对话,与苏南先进学校的教师共同磨课、研讨,走出去,教师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2.请进来,生成课堂的精彩。学校联合周边其他几所学校一起加盟朱永新教授发起成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校。每学期邀请新基础教育专家来校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指导,请他们对学校教研组建设提出改进的意见,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把脉问诊;同时与周边的共同体成员校之间开展教师合作,共同体成员校的骨干教师与我校教师结成帮扶的对子,建设成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研究型学习共同体。学校还不定期地邀请淮阴师范学院的教育专家对我校教师的研究课进行诊断性的指导,在专家们的引导下,教师总能从学生立场出发,认真备课,研究学生,不断生成课堂的精彩。
二、搭建平台,开放自身,让教研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1.制度改革细化方案,让教研组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为了从制度上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我们从学校校本教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手,组织教师展开研讨,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学校探究型教研组(五年)的实施方案,五年中的一切活动均按方案的内容实施,不因行政人员的变动而更改,让制度为教师的成长保驾护行。
2.制度引领,激发教师研究的热情。学校在实施方案中还规定了骨干教师培养的一般途径“同学科教师推荐—教研组考查论证—学校组织培养”,建立了“学校教学研究人才库”“学校教师赛课选优推荐机制”,为以后的各级各类教学选优储备人才。学校将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建立有效的教研体制与激励机制,规定凡是被评选为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的,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外,在学校内部的职称聘任上可以低职高聘,让教师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活动后有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了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人人参与教研活动、主动申请课题、人人关注自己研究课的质量、主动撰写教研文章的喜人局面正在形成。
3.充分自主,形成各有特色的教研组文化。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繁杂,冲淡研究时间这个问题。学校发扬自主精神,将考评权交给教研组长,学校注重的是教研成果和过程性资料的监控。这样一来,教研组的自主能动性大大提高了。教研组可以灵活安排活动时间,教师的聪明才智也充分发挥出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主”精神的引领下,形成了有个性的教研组文化。“同课异构”“案例解析”“教师讲坛”“理科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比赛”“英语教师口语语音展示活动”……精彩的活动在各自的教研组中呈现。活动多了,参与广了,研究也更深刻了。教师真正地在教研组文化这片土壤上得到发展、进步。
研究促进成长,研究促进发展,“探究性教研组”的建设,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列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体验到高效愉悦课堂的效果,也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品味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校本研修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