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史学及其历史观形成的原因

2014-10-21 10:59邢宁
关键词:历史观

邢宁

[摘 要]20世纪后现代主义在世界上悄然兴起,其影响波及建筑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而历史学作为其最后一个“堡垒”亦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涌现,促使人们更偏向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社会和文化,并逐渐对传统史学能否客观真实地叙述历史产生质疑,后现代史学由此而产生。后现代史学的兴起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对西方中心论的怀疑,对诠释学的引用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客观发展等因素都影响着后现代史观的形成。通过对前人的后现代史学观点进行研读总结,大致梳理出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脉络,旨在进一步为解释其历史观形成的原因提供参照。

[关键词]后现代史学;历史观;西方中心论;宏大叙事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113-03

On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and the conception of its history

XING Ni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postmodernism has emerged in the world, and impacted the fields of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pedag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as the last “fortress”, also has severe impact.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 view, people tend to look at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doubt and criticism, and begin to questio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n a way of narrating the history, and so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formed.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did not rise overnight; it formed when doubting the dilemma, referring the hermeneutics and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study sums up the viewpoints of predecessors o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it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the further reference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its formation.

Key words: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st-centered theory; grandiose narration

一、后现代史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先驱

后现代主义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其名称可以明确看出,它是与“现代主义”相对应的。而隐藏在后现代主义背后的是一种反抗性现象,它反抗的是西方传统上所推崇的大部分思想。最早提到“后现代”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潘维兹,当时他是用这一术语来概括20世纪西方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倾向。之后又被西班牙的文学批评家费德理柯·德奥尼斯引用来描述文学批评中的反现代主义倾向。以此为开端,后现代主义在文学、哲学、建筑学等文化艺术领域逐渐确立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与法国解构主义联合,质疑和反对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大部分思想,这使后现代主义真正对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继文化、艺术领域之后,后现代主义终于波及了历史学,有学者宣称历史学是后现代主义攻击的最后的堡垒。而后现代史学思潮最初的起点之一应该就是文学和历史学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后现代史学的倡导者们最为强调和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文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实在过于微妙,以致很难区别。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就会直接动摇历史学存在的价值,因为历史学根本无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事实。

在此方面首先做出贡献的是美国的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其所著的《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1973年)堪称首部使用后现代观点写出的历史著作。这本著作同时也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历史哲学著作,被视为当代西方历史哲学领域中的语言学转向的标志。按照书中的观点,历史的价值和诗一样,两者之间不存在截然的区别。因此得出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哲学家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从事的都是“诗性的”工作的结论。作者在《元史学》中,充分借鉴了语言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发现了“历史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历史的“诗性”。即正是由于历史写作中语言模式的存在,使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哲学家之间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王晴佳等将海登·怀特的结论简化为:“第一,历史学家虽然用的是史料,但目的是为了表述一种哲学理念;第二,无法从历史著述中获取真实的历史,历史都是一种解释;第三,既然历史学家的著作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那么它们之间便没有高低之分,历史著作的优劣完全由个人的好恶决定,没有客观的标准(或这种标准尚未建立)。”[1]

与海登·怀特持有相类似观点的还有法国的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他于20世纪60年代就曾质疑过历史与文学就事实与虚构的区别,在其著作《历史学的话语》里就明确指出由于历史文本的文学特性,使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地存在虚构成分。同样,多米尼克·拉卡普拉也提倡历史学与文学的沟通。通过对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他得出写历史与写书评之间没有根本区别的结论。

后现代史学的先驱自然不止这些,由于篇幅有限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总之正是充斥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质疑态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最终导致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历史学领域。但是无论历史学家怎样看待后现代的影响,都应该正视后现代史学带来的挑战。

二、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19世纪的兰克学派曾尝试让历史学和科学联系起来,其所倡导的“如实直书”及其客观的治史态度对当时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同时,由于兰克学派又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历史学家本身对历史写作的影响,使其受到越来越多史学家的怀疑,终使兰克学派成为“昨日黄花”。而在历史学家承认历史叙述中主观性存在的同时,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可小觑。

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范围。其一是后现代史学对“宏大叙事”的反对,这属于历史本体论层面;另一个是对历史客观性的否定,这属于历史认识论层面。

所谓“宏大叙事”,主要是指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理解和解释,即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在思想上逐渐相信人类社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向前发展进步的。一方面,这种规律往往是通过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前后的承接关系而表现出来。对于不同的社会,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都必须经过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为人们去描述和解释、预测人类社会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去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规律,发现历史演变中的内在逻辑性。归结到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有一种历史,因为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是一种一致性,各地区历史的最后结局必也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此背景下的历史学家都在尝试发现和解释每个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其变化的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历史进步论上,具体到西方就导致了西欧中心论。

后现代史学明显对这种“宏大叙事”持批判反对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后现代理论的先驱利奥塔。按照利奥塔的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否认这种“宏大叙事”。以致后现代史学提倡不再相信“宏大叙事”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和演变的规律,认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背后不一定存在着对人类社会有明显影响的重大意义,也不相信历史人物的作用有多么重要。而传统史学为了解释历史上的某一现象或揭示历史中内含的演变过程,总是倾向于把原本联系不大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是因果、承接关系排列起来,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但事实上,在后现代史学看来历史事件本身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则明显是不科学的。总之,历史在后现代主义眼中已不再是一个有内在一致性的发展过程。

与之同时,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对“宏大叙事”,就必然反对传统上的西欧中心论,这也决定着历史学会成为其突破口。由于传统上西欧中心论的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完全是以欧洲为中心,以西方的视角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如此一来,西方以外的“他者”就受到了后现代史学的青睐。这就导致了“社会史”“经济史”“妇女史”“劳工史”等微观史、日常史的蓬勃发展。

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造成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对历史学本身的否定,质疑历史学本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其等同于文学,这是对历史认识论的冲击。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借鉴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由于历史叙述必然会运用到语言,于是后现代史学就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方式和语言的结构来达到解构传统史学的目的。在后现代史学看来,历史叙述不可能离开语言,即历史认识的客体,因为所谓的历史事实归根到底是由语言和推论构建的文本,语言的运用方式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构建的文本内容。换言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所认知的历史均是通过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而构建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本身就是不可知的。诚如德里达所言:“除了文本之外,便没有任何东西。”[2]

同时由于历史学家本身的主观性的影响,也让历史学没有客观性可言,就如上文就曾提到过的,海登·怀特就认为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写作时,与文学家进行文学写作是几无区别的,从事的都是“诗性的”工作。而历史学家进行怎样的历史叙述,或是进行何种历史解释,都与历史学家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联性。其中包括政治因素、宗教因素、个人的语言风格及修饰形式等主观因素对历史学家的影响。从政治立场角度来看,引用约翰·托什总结的一段话可以进行解释:“这种观点将历史学家视为受植根于此时此地的一揽子政治立场的影响。因为过去残存的档案资料能够做出如此多样的解读,因为历史学家使用的语言是受意识形态侵蚀的,所以历史编纂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历史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历史学家不可能从外部来重构和描述它。他们所讲的故事、他们所研究的主题都仅仅是主观的偏好,而且是从无限多的可能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结果。”[3]

三、影响后现代史观形成的因素

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后现代史学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的。后现代史学的历史观之所以会形成,既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受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另外同历史学与诸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对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总结得出影响后现代历史观形成的因素。

首先,后现代历史观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有直接联系。后现代主义虽然不是发源于历史学领域,但在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却对历史学领域产生了直接影响。作为后现代主义,其与生俱来的质疑和批判态度,以及对近代西方理性思想的思考和反对,都在后现代主义进入历史学领域的一开始就植根于后现代史学,使后现代历史学从始至终都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后现代主义这种与生俱来的对传统的质疑和反对的态度,无论好坏对错与否,都对后现代历史观的形成有直接帮助,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历史学自身的发展。

其次,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后现代历史观的出现。18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促使人们都倍加推崇理性主义,相信人类社会可以一步步走向进步。但进入20世纪以来,两次全世界范围的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摧残,其中出现的种族歧视、种族大屠杀等丑恶现象使人们更加怀疑历史进步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严酷的现实和昔日落后国家的发展都已经不能再让西方人保持自身的文化优越感,以至最终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以上种种因素都让西方人更加重视以往历史研究中忽视的“他者”,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群体,等等。结果就是后现代史学发现了历史学研究中的盲点,并积极倡导微观史、日常史,有力地推动了新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从此,历史学研究不仅仅要看到树的主干部分,也要看到树的枝与叶。

再次,历史学研究领域中本身存在的缺陷,促使了后现代历史观的形成。虽然很多学者都在争论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可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历史学现在还尚未成为真正的科学,在其向科学迈进的过程中难免且一定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历史学作为被后现代主义冲击的最后一个“堡垒”,其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不容小窥,很多观点对历史学本身甚至是颠覆性的。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质疑历史学和文学之间的区别,这实际就等于在对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可信性,以及历史学家本身治史的态度是否客观中立等问题进行诘问。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历史叙述中掺入史家的主观因素也成为历史学进一步发展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当下历史学的发展程度难以称得上至善至美,才会最终导致后现代史观的逐渐形成。

最后,借鉴其他学科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后现代史观的形成。在后现代历史学中,借鉴最多的学科恐怕当属语言学的范畴。正是通过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嫁接到历史学领域,才最终发现了传统历史学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即历史学与文学之间模糊的界限。致使后现代历史学能以“历史记述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观点为依据,对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了彻底的动摇,并最终得出历史学与文学等同的结论。这一切,如果缺少语言学这门学科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说语言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现代历史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正是在各种宏观和微观的背景、条件的影响推动下,带有浓厚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观才得以形成,后现代史学才能作为一个新的历史学流派最终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后现代史学自一出现便具有挑战甚至颠覆传统史学的属性,面对由此日益出现的新观点,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是当前历史学不可回避的难题。同时后现代史学重“破”不重“立”的先天属性也使其自身的发展完善受到限制。但毋庸置疑的是,后现代史学在存在很大局限性的同时,其中也不乏一些合理性的看法和见解。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读,进而总结出影响其历史观形成的种种因素,目的是希望提醒历史研究者们不要一味推崇或敌视后现代史学,而是要正视后现代史学所带来的一系列质疑和挑战。只有熟悉后现代史学出现的背景,探究后现代史观形成的原因,了解后现代史学生存的条件,正视当前历史研究中的不足,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历史学的相关领域,使历史学向客观性和科学性迈出新的步伐。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39.

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8.

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7.

[责任编辑 祁丽华]

猜你喜欢
历史观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浅述胡适的历史观与人文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历史题材影视剧中传播价值与历史观的冲突及调和
习近平反腐倡廉的历史思维研究
浅析毛泽东历史观的特点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