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
[摘 要]学者们对哲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当前哲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独断性,二是教育观念背离哲学精神,三是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时代发展,四是哲学教育缺乏创新、受到冷遇。哲学教育的性质: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一种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也一种素质教育。哲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哲学教育应该采取经典训练的方式,应该进行哲学史的教育,应该采用启发论证式教育。
[关键词]哲学教育;研究综述;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90-04
On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LU Li
(School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scholars carried out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of philosophy.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re the following: the approach of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s rigid and arbitrary,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deviates from the spirit of philosophy, and the textbook content is obsolescence lacking innovation.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should be: philosophy education is a way of thinking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is a human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is a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realm of life, and philosophy education is a quality educatio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are: philosophy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way of classical training, take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ake the education of inspired demonstration-style.
Key words:philosophy education; research overview; philosophy
一﹑对当前哲学教育的反思
(一)哲学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独断性
当前,我国哲学教育陷入一种幻象之中,主要体现为三种幻象及其导致的三种缺失。三种幻象即真理化身的幻象、人生导师的幻象、知识大全的幻象。真理化身的幻象使教师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言人,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条,按照固定的模式向学生宣讲真理,不加讨论和开放性探讨,导致学生主动性缺失。人生导师的幻象使教师自以为掌握了人生的真理,希望通过哲学课为学生指点迷津,但是这些难以驳倒的哲学命题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并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对空洞哲学命题的反感及哲学教育针对性的缺失。知识大全的幻象使教师自以为无所不通,以哲学为知识,导致适应性的缺失[1]。
在“应试教育”和“工具理性教育”的误导下,我国哲学教育方法存在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教条主义的教育方式把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哲学教科书神圣化、真理化,独断性地展开论说,不容争辩,回避现实。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把哲学教育知识化,一味强调知识点的灌输,忽视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造成认知模式上的形式主义[2]。
(二)哲学教育观念背离哲学精神
当前的哲学教育背离了哲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哲学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哲学意识的培养,把哲学教育变成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把哲学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哲学教育变成了思想灌输和时政论证;过分强调哲学教育的生活化,把哲学庸俗化。所有这些都消解了哲学教育应有的哲学精神[3]。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体系陈旧,内容重复,灌输式教学等,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观念这一深层次问题的具体表现。错误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哲学的精神,把哲学变成非哲学,把批判性反思性的哲学教学变成知识的传授和记忆[4]。
把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神圣化,将教科书文本定于一尊,奉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这样的观念和态度的危害性远远大于教科书本身存在某种缺陷的问题,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造成哲学教科书内容的凝固和自我封闭,从而使其自身失去活力[5]。
(三)哲学教育教材内容陈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教育的教材虽然出了几百种,但是仍然没有跳出前苏联模式的窠臼,基本的体系和内容都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这些内容严重与现实脱节,既不反映人类认识的新进展,也不反映时代变化,陈旧不堪[6]。
目前,我国哲学教育的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前苏联,虽然经过历次改革,但是其基本框架和内容结构仍与半个世纪以前没有根本区别。同时,大部分教材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独创性,像是观点和材料的凑合。这样的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距离现实热点问题太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
传统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缺陷,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还停留在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水平。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立足于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际上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8]。
(四)哲学教育缺乏创新,受到冷遇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和哲学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原因就在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市场经济必然有一个浮躁期,人们忙着物质追求。哲学不应该抱怨,因为哲学受到冷落一定是哲学没有成为时代的先导,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哲学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哲学话语的相对沉寂。面对困难,哲学和哲学教育要勇敢投入社会变革,寻找新的研究课题,还要能坐冷板凳,要有所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9]。
哲学被冷落是因为哲学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从整体上看,传统的哲学对于世界“是什么”的探讨因为超出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度而毫无意义。从本质上看,传统的哲学属于教条主义,这样的思维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这个创新、开放的时代[10]。
二、哲学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目标
(一)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
哲学的本性是求知,哲学的精神是求真,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其养成比纯粹知识的灌输重要得多,因而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哲学教育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哲学问题、学会哲学思考[3]。
哲学教育应该为青年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史是对人类理论思维的总结,哲学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实践思维为核心的理论思维方式、唯物辩证的思维理性、历史主义的思维原则[11]。
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质,学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必须实现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12]。
哲学教育重在培养思维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哲学不是知识论,而是方法论,哲学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其思维方式不同。哲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分析和批判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能力包括基于逻辑的哲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哲学命题的分析能力,哲学论证的分析、评价和构造能力。“哲学思维能力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哲学论证能力。”[13]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
在传统哲学终结以后,哲学应该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与之相应,哲学教育也应该具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作用。人生观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对于人生观问题的解答,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哲学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境界[6]。
哲学教育要不断提升人的生活境界,帮助人们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哲学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哲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发挥规范生活、把握生活、指导生活的作用,哲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生成人生策略的实践意识,完善主体的精神境界[2]。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因而,人文精神也是哲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哲学教育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哲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14]。
哲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应该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而不应该将哲学教育视为知识教育。哲学教育不应该重知识的说教、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而忽视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忽视人的现实中的人,忽视人的主体性[15]。
(四)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哲学教育应当定位为一种素质涵养的教育。过去我国的哲学教育由于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性质,片面追求教化功能,以灌输代替启迪,造成教育效果极低,以说教代替理喻,造成学生的疏离,以型范代替陶冶,造成繁荣的假象,以受动代替创造,造成哲学教育的错位[1]。
哲学教育在于培养人的思想素质,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哲学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工具教育”。哲学教育不是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人的手段。哲学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思想素质的教育,使人学会思考,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并贯穿、渗透于其中[16]。
三、哲学教育的内容、方法
(一)经典训练
哲学教育的最好方式是研读经典。经典是由历史积淀下来的最富有价值的部分。经典是重要的学术资源,也是从事哲学思考的起点。经典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亘古长青的,通过阅读哲学经典可以保持对哲学问题的敏感,体验哲学的当代性。许多古老的哲学问题在今天以新的方式提出来。哲学维系着我们的精神传统,唯有研读哲学经典才能保持这一传统[17]。
相对于学习教科书,哲学教育更应该通过阅读哲学经典名著进行。只有通过阅读哲学经典名著才能掌握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经典名著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教科书不可替代的。不了解哲学思维产生的历史背景就难以理解哲学思维的精髓,而只有通过当时流传下来的哲学经典名著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背景。阅读哲学经典名著是有效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哲学经典名著是浑然一体的“文本”,没有被现代教科书所割裂、歪曲、异化,对于提高理解能力,进行视域融合非常有帮助。当前哲学教学应当加强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和教学[18]。
哲学教育要注重原著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精读,也就是逐字逐句、精益求精地阅读哲学原著。“阅读首先概括出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然后梳理出其提出观点的论证程序和充足理由,最后对哲学家的论点与论据进行评估,定位其所提出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在学界的理论或实践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哲学家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从中提炼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可以借鉴的东西,不断熟悉哲学家的论证风格,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自己的哲学思考和论证能力会有显著提高。”[19]
(二)哲学史教育
哲学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同时进行哲学史的教育,使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史、思想史背景,“从而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来龙去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西方哲学的哪些优秀成果,做出了哪些崭新贡献,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中怎样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内容,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这也能够使学生了解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形成博大宽广的哲学视野。”[20]
除了哲学原理教育外,高校哲学教育还应该包括中西哲学史的教育,开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等哲学史的选修课程。“哲学史教学是对大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格理想最为生动具体的熏陶培养。同时通过哲学史,让学生们了解哲学家们在思考些什么哲学问题,他们在怎样思考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角度、理路;了解历史上不同哲学观点的辩驳诘难,不同思维方式的并存等,是非常有利于思想的丰富和思维的训练的。学习哲学史是学习哲学的极好途径。”[21]
(三)启发论证式教育
哲学教育应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反思能力、问题意识,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更容易达到这一目标。讨论式教学能使师生之间平等沟通、以理服人,其重点并不在于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在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这样的哲学教育教学相长,对师生都是极好的提高[19]。
哲学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对话教育,而不是灌输教育。灌输式的教育使哲学远离了生活,通过记忆而来的哲学概念不过是生吞活剥,对人们的具体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人们对人生终极关切的思考,唤起受教育者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省察的能力。苏格拉底式启发式的对话通过双方平等交流和探索,达到引人入胜的智慧境地。这种对话既是哲学或智慧的探讨过程,同时也是哲学教育的发生过程。”[21]
四、简评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们对哲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反思了当前哲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哲学教育方法具有刻板性和独断性,哲学教育观念背离哲学精神,哲学教育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时代发展,哲学教育缺乏创新受到冷遇。指出了哲学教育的性质定位,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哲学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哲学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哲学教育应该采取经典训练的方式,进行哲学史的教育,采用启发论证式教育。但是学者们对哲学教育问题的内在根源探讨还不足,如为什么前苏联模式的教材在国外已经被抛弃了而在我国依然存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否助长了把哲学教材神圣化的倾向,作为大学公共课的哲学课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应该如何处理好人文性和政治性的关系。关于哲学教材改革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但是至今还没有人去按照这些构想真正写出一部好的哲学教材来,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刘大椿.当代我国哲学教育的错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1-23.
胡潇,黄禧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77-82.
张都爱.对当前哲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社会科学,2002(3):33-37.
王成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观念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15-118.
皮家胜.文本·话语·叙事—哲学教育三元素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12(2):97-94.
曹向兰.高校哲学教育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39-45.
赵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2(3):77-82.
倪志安,王永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7-92.
韩震.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3-107.
路献琴.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62-63.
张澍军.论哲学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研究,2000(9):20-25.
倪志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观念的三大转变[J].教学与研究,2007(3):80-86.
张燕京.哲学教育重在培养思维能力[EB/OL].(2014-04-21)[2014-06-06]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sf/bwsf_zx/201404/t20140421_1077408.shtml.
李素萍.增强高校哲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7):69-70.
黄振宣,唐爱琼.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J].学术论坛,2010(7):30-33.
黄禧祯.素质教育和哲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评论,2009(3):18-22.
汪堂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教育[J].探索与争鸣,2009(8):59-62.
刘矩航.哲学名著阅读在大学哲学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7):14-15.
王增福.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3(10):5-9.
刘敬鲁.哲学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06-12(3).
李素萍.哲学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探索,2004(1):76-77.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