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厚明
在众多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革命传统小说中,《草》显得“别样”。王愿坚巧妙设置两条线索,通过“物线”和“人线”串起全文,使小说彰显出别样的效果,非常耐读。
巧设线索,安排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情节的巧设置,对小说的出彩至关重要。小说《草》在情节安排上无疑是独具匠心的。王愿坚在讲述长征途中这一感人故事时,刻意设置了“草”这样一个物件,以其为线索串起了全文: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拉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于是,读者的脑海中,会自觉形成一条与“草”有关的情节“彩线”:误食毒草→细辨毒草→亲尝毒草→小议吃草。这样写,使得全文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巧设线索,刻画人物。小说《草》着力要刻画的,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但是,在行文方面,王愿坚却没有直接从周副主席的角度切入,而是设置了一个线索人物——二班长杨光,以他的所为、所见、所闻和所感串起全文。小说特别展开杨光遭遇周副主席担架后的“主情节”,从他的视角去写周副主席处置红军误食毒草事件的经过。如此,不仅成功折射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群体形象,更能把普通红军战士眼里的领袖风采展示出来,突出表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
巧设线索,凸显主题。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线索的设置不仅应受到主题思想的制约,并且要为主题思想服务。小说《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王愿坚在设置线索时,注意与主题的凸显“挂钩”。请看文章中首尾两处关键语句——小说开头,作者先设置了一段“引语”,其中“这里是最甜的地方”语带双关,含蓄地揭示了小说主题,“甜”与“草”有关,更与红军精神有关;结尾处,作者借周副主席议论“吃草”,再次点明主题:“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于是,在王愿坚笔下,“草”这一“物线”,变成了“小中见大”的利器,有力地凸显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