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神话”遗踪

2014-10-21 09:32刘力坤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王母天池天山

今年7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新疆天山天池管委会申报的“西王母神话”榜上有名,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王母神话”这个中华文化的涓涓源头之一,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再次闪射出璀璨炫目的光芒,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翻阅《西王母文化集成》九卷本资料,方知西王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典籍、考古资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说故事中,流布的时间跨度和区域范围都较长、较广。可以说,西王母文化在先秦、汉唐乃至于到明清,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脉,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为跨民族、跨区域、跨时空的极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寻觅“西王母”形象

考古资料显示,有关西王母记载的文献,始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上有 “西母”字样。“西王母神话”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山海经》是记述较早、较多和较集中的书籍之一。《山海经》是先秦古籍,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神话总集和人文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中的《大荒西经》《西山经》和《海内北经》,都有西王母的记载:“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我们可以基本勾勒出西王母的形象。那个是兽是人是神的无限想象,就这么顶着浓密的、高耸威仪的戴胜发髻,着虎齿豹尾的图腾标志,袭一身白,从穴处走来……她就叫“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职责。

尊贵、威严、神圣,掌管着世间万物的生杀大权。考古资料显示,在许多远古时代的岩画中、汉唐时期的石刻、画像砖中,都能过找到这些文字表达的具体形象的影迹。

另外还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淮南子》《庄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间信仰和民间故事等,都能找到“西王母神话”的身影。

《穆天子传》记载:“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周穆王驾八骏,帅六师。四御夫风驰电掣,披星戴月,六狗护卫奔向西王母之邦。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流水盛宴,觥筹交错,乐舞翩跹,西王母与周穆王一唱一和,《白云谣》余音袅袅:“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歌咏:“徂比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歌声中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使命和对周穆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的期盼。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已经是邦国首领,知性、知情、知礼。

到《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已是天神下凡,恩赐汉武帝仙桃,指认东方朔偷桃,俨然一位神格极高的大神。其形象演变成了美少妇,“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资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真美人也。”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西王母已变成了玉皇大帝的皇后——王母娘娘,操控着天宫、人间、鬼域三界的一切,成为无所不能的“仙国第一夫人”。

“西王母神话”在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中,西王母形象不断变化,由早期神话中半人半兽的令人畏惧的形象,逐步转化为母仪天下、陶钧万物的“东方第一女神”。

探索神话遗踪

“西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中昆仑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流传极为普遍。新疆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是中国西王母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山海经》时代的神话内容为源头,以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同时还融汇了天山天池的历史风物。它流传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汉、回、哈萨克族群众中间,形成了以阜康天池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巴里坤县等地的西王母神话传说圈。其地理范围与古代西域丝绸之路“新北道”路线暗合。

早在汉唐时代,阜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清代修筑特纳格尔城,乾隆皇帝特意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阜康”,沿用至今。

阜康境内的天山天池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内的博格达峰是东部天山第一峰,自古以来就是周边民族的神山、圣峰,清代乾隆年间被誉为“西域镇山”,晋级为国家祭祀的名山,规格与中原大地的五岳等同,成为西域的一处文化高地。

新疆天山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源于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位于博格达峰北麓的天山天池就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境瑶池。以天山天池为核心的“西王母神话”,四散开去。汉代,这里归属中央版图。唐代,中央政权在阜康地区设瑶池都督府(《旧唐书》《新唐书》),天池应是唐人心目中西王母的瑶池。汉唐时期,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可能在本地已有流传。

据《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长春真人丘处机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山论道”,途经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时,佛道僧众出城相迎,为纪念这一大事,他的信徒们在天池兴修铁瓦寺,建寺以志。

清代,天池湖畔的娘娘庙兴建后,依托该庙的庙会与山下阜康的四月八庙会、水磨沟的药王洞庙会、滋泥泉子镇的娘娘庙庙会等逐渐兴盛,新疆天山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在庙会上及信众间获得生命力。

元代天池铁瓦寺和清代天池娘娘庙的兴建,使西王母神话传说与天池道教、历史风物相结合,并奠定了神话传说内容的主体和神话传播的空间。至清末、民国年间,天山天池已成为新疆的道教中心。

在相关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基本厘清了西王母神话的传承谱系。清代末年,西王母神话的传承人杨国梁(自治区级传承人,1920年—2011年)的父亲杨天福、祖父杨发荣和天池上的石道长等众道长都能讲述西王母神话传说。同一时期的石道长、民国时期的梁道长和关大佬,都能讲述很多西王母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西王母神话传说遭到了破坏。1990年前后,在台湾西王母信众的帮助下开始复兴;西王母宫在旧址上得以重建,数以万计的台湾“拜拜团”与海内外信众祭拜西王母;西王母宫成为神话传说传布的重要文化空间。阜康地区的各学校,在编制乡土教材时,也将“西王母神话”作为主要内容,加以传播。同时,阜康市幼儿园也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以西王母神话传说为载体,培养幼儿园语言及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阜康市从2010年起,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西王母瑶池蟠桃会”,目前办了三届,已成为阜康老百姓自己的节日。2014年蟠桃会期间,天池景区举办的首届西王母民间文化庙会,更是吸引了10万民众前来“逛庙会、赏美景、看大戏、品美食”,使得西王母文化在新时期再次焕发生机,依托传统的庙会,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古老的故事仍在讲述

阜康市现有“西王母神话”自治区级传承人2名(杨国梁,汉族,已故;马克义,回族),阜康市传承人2名(陈万兴、刘力坤),天池、西王母宫等景点成为传播该传说的重要文化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部门对“西王母神话”做过两次专题田野调查,1998年至2000年,天池景区组织调查,搜集神话传说50余篇,并结集成书。2010年阜康市首届西王母瑶池蟠桃会期间,组织调查3个月,搜集近60篇神话传说。目前搜集到的神话传说共有214篇(含异文),其中:迟文杰主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传说故事卷》(89篇),李宝生主编《瑶池与西王母的传说》(50篇),戴明忠、刘力坤主编《瑶池神话与王母传说》(25篇),2010年田野调查搜集57篇。神话传说在内容上分为四类:一是周穆王西巡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系列故事,表达了“和治诸夏”的美好愿望;二是西王母在天池修道、斩妖除魔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西王母在天池修道、斩妖除魔、造福一方的神迹;三是西王母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这类神话传说基本上与天池(东小天池、西小天池)有关,表达了民间对西王母、七仙女神仙生活场景的美好想象;四是其他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传说:兼有神圣性和世俗性的描述,如《吕洞宾三戏西王母》等。

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多元风貌凸显了它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神话传说所蕴含的祈福、祈祷和平、宽容平等、养生长寿等内容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是新疆各族人民经过历史锤炼而流传下来的民众口头艺术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神话传说在阜康各族(汉、回、哈萨克族)人民的口头中流传至今。

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既具有宗教性、神圣性,又具有世俗性、娱乐性;凸显了当地民众既敬神又娱神的文化心态。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具有的文学价值、宗教文化价值、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等,极大地丰富了阜康市的本土文化,也成为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笔重要精神资源。

(本文图片由雅辞文化提供)

猜你喜欢
西王母天池天山
今夜的天池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黄天池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曹洋铭 谢妤天池 刘洛煕
天池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