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解教学不良现象分析

2014-10-20 22:22侯锦
考试周刊 2014年71期
关键词:小数人教版规律

侯锦

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首要的。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理解”教学被边缘化了。从理解的角度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存在诸多不良现象,甚至是怪现象。

1.教师不深入理解数学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大部分为本科,还有少数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不容怀疑。但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拥有数学知识远远不够,要有科学数学,还要有学科数学,面对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你无法用简单的方式、简单的道理解释,让听的人明白了,就不能叫理解数学。另外,相当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后,长期从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又没有加强学习,原有的数学知识逐渐淡忘,以至于连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样,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高屋建瓴,甚至发生错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这两个概念时,是这样理解的:“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一开始,我认为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疏忽,课后我与这位授课老师交流,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她说:“没错啊,书上是这么说的。”显然,这是缺乏数学素养。数学教师不理解数学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不深刻理解数学教材

某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主要表现在:①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②没有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③没有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缺乏整体理解教材的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对数学实质缺乏理解,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⑥没有很好地了解一些数学背景知识、数学文化等……如:

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安排三个层次: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尝试用数学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③验证规律:通过广泛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许多教师只局限这三个层次的一般性教学,较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经验,如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决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更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基本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等。

3.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实质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是:“回归生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这些焦点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许多教师在预设、组织、开展这些数学活动中,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较少思考这些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否有用?有多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从理解数学的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理解”这个最本质的东西被冷落了,甚至被遗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较少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如:

一位老师执教《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说实话,这位老师上得确实不错。

一、故事导入。

听故事:三个小矮人比高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学习例1,初步感知。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读题。

2.小组探究。

3.汇报:0.1米=0.10米=0.100

4.观察等式,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引导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二)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1.涂一涂,比一比。0.3=0.30,0.5=0.50

(从0.1扩展到0.3,0.5等,说明其他小数也一样。)

(三)联系生活,巩固理解。

1.逛商场,调查发现: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

(四)观察等式,揭示规律。

1.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揭示小数的性质:……

三、应用规律。

……

可以说,整个设计忠实于教材,并进行了合理的处理,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细细地、深入地想一想,似乎又缺少了什么。老师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样课缺少了什么呢?缺少对“小数的性质”实质性的理解。

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0.1米=0.10米=0.100,0.3=0.30,0.5=0.50,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学生似乎理解了,其实只是从表象上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至于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只是知道事实,即事实性水平的理解。

4.学生不理解数学

学生不理解数学常常表现为“懂而不会”,能描述概念,却不能正确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概念、法则等内涵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死记硬背,套题型做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有关“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如果对分数的意义一知半解,那么解答右边的两道习题就很容易出错,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第2题中的“总量”1m可以与“部分量”■m,■m直接相加减,而第3题中“总量”10小时却作为多余条件,不能与部分量“■”、“■”直接相加、减?

一线数学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就是学生不理解数学,或者说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学。学生不理解数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在成人眼里看似十分简单明白的知识,学生却怎么也想不通。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难理解吗?造成数学难理解的原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教学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不容易改变。学生不理解数学与教学有密切关系,追本溯源,就是教师不理解数学,以致不理解数学教材,进而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最终导致学生不理解数学。教育现状呼唤“数学为理解而教”。endprint

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首要的。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理解”教学被边缘化了。从理解的角度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存在诸多不良现象,甚至是怪现象。

1.教师不深入理解数学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大部分为本科,还有少数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不容怀疑。但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拥有数学知识远远不够,要有科学数学,还要有学科数学,面对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你无法用简单的方式、简单的道理解释,让听的人明白了,就不能叫理解数学。另外,相当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后,长期从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又没有加强学习,原有的数学知识逐渐淡忘,以至于连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样,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高屋建瓴,甚至发生错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这两个概念时,是这样理解的:“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一开始,我认为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疏忽,课后我与这位授课老师交流,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她说:“没错啊,书上是这么说的。”显然,这是缺乏数学素养。数学教师不理解数学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不深刻理解数学教材

某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主要表现在:①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②没有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③没有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缺乏整体理解教材的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对数学实质缺乏理解,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⑥没有很好地了解一些数学背景知识、数学文化等……如:

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安排三个层次: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尝试用数学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③验证规律:通过广泛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许多教师只局限这三个层次的一般性教学,较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经验,如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决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更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基本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等。

3.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实质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是:“回归生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这些焦点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许多教师在预设、组织、开展这些数学活动中,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较少思考这些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否有用?有多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从理解数学的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理解”这个最本质的东西被冷落了,甚至被遗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较少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如:

一位老师执教《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说实话,这位老师上得确实不错。

一、故事导入。

听故事:三个小矮人比高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学习例1,初步感知。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读题。

2.小组探究。

3.汇报:0.1米=0.10米=0.100

4.观察等式,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引导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二)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1.涂一涂,比一比。0.3=0.30,0.5=0.50

(从0.1扩展到0.3,0.5等,说明其他小数也一样。)

(三)联系生活,巩固理解。

1.逛商场,调查发现: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

(四)观察等式,揭示规律。

1.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揭示小数的性质:……

三、应用规律。

……

可以说,整个设计忠实于教材,并进行了合理的处理,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细细地、深入地想一想,似乎又缺少了什么。老师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样课缺少了什么呢?缺少对“小数的性质”实质性的理解。

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0.1米=0.10米=0.100,0.3=0.30,0.5=0.50,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学生似乎理解了,其实只是从表象上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至于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只是知道事实,即事实性水平的理解。

4.学生不理解数学

学生不理解数学常常表现为“懂而不会”,能描述概念,却不能正确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概念、法则等内涵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死记硬背,套题型做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有关“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如果对分数的意义一知半解,那么解答右边的两道习题就很容易出错,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第2题中的“总量”1m可以与“部分量”■m,■m直接相加减,而第3题中“总量”10小时却作为多余条件,不能与部分量“■”、“■”直接相加、减?

一线数学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就是学生不理解数学,或者说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学。学生不理解数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在成人眼里看似十分简单明白的知识,学生却怎么也想不通。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难理解吗?造成数学难理解的原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教学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不容易改变。学生不理解数学与教学有密切关系,追本溯源,就是教师不理解数学,以致不理解数学教材,进而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最终导致学生不理解数学。教育现状呼唤“数学为理解而教”。endprint

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首要的。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理解”教学被边缘化了。从理解的角度审视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存在诸多不良现象,甚至是怪现象。

1.教师不深入理解数学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大部分为本科,还有少数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不容怀疑。但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拥有数学知识远远不够,要有科学数学,还要有学科数学,面对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你无法用简单的方式、简单的道理解释,让听的人明白了,就不能叫理解数学。另外,相当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后,长期从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又没有加强学习,原有的数学知识逐渐淡忘,以至于连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样,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高屋建瓴,甚至发生错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这两个概念时,是这样理解的:“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一开始,我认为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疏忽,课后我与这位授课老师交流,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她说:“没错啊,书上是这么说的。”显然,这是缺乏数学素养。数学教师不理解数学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不深刻理解数学教材

某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主要表现在:①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②没有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③没有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缺乏整体理解教材的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对数学实质缺乏理解,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⑥没有很好地了解一些数学背景知识、数学文化等……如:

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安排三个层次:①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尝试用数学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③验证规律:通过广泛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许多教师只局限这三个层次的一般性教学,较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经验,如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决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更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基本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等。

3.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实质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是:“回归生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这些焦点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许多教师在预设、组织、开展这些数学活动中,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较少思考这些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否有用?有多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从理解数学的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理解”这个最本质的东西被冷落了,甚至被遗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较少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如:

一位老师执教《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说实话,这位老师上得确实不错。

一、故事导入。

听故事:三个小矮人比高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学习例1,初步感知。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读题。

2.小组探究。

3.汇报:0.1米=0.10米=0.100

4.观察等式,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引导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二)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1.涂一涂,比一比。0.3=0.30,0.5=0.50

(从0.1扩展到0.3,0.5等,说明其他小数也一样。)

(三)联系生活,巩固理解。

1.逛商场,调查发现: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

(四)观察等式,揭示规律。

1.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揭示小数的性质:……

三、应用规律。

……

可以说,整个设计忠实于教材,并进行了合理的处理,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细细地、深入地想一想,似乎又缺少了什么。老师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样课缺少了什么呢?缺少对“小数的性质”实质性的理解。

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0.1米=0.10米=0.100,0.3=0.30,0.5=0.50,2.8元=2.80元,105元=105.00元。学生似乎理解了,其实只是从表象上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至于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只是知道事实,即事实性水平的理解。

4.学生不理解数学

学生不理解数学常常表现为“懂而不会”,能描述概念,却不能正确运用。主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概念、法则等内涵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死记硬背,套题型做练习。如,学生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有关“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如果对分数的意义一知半解,那么解答右边的两道习题就很容易出错,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第2题中的“总量”1m可以与“部分量”■m,■m直接相加减,而第3题中“总量”10小时却作为多余条件,不能与部分量“■”、“■”直接相加、减?

一线数学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就是学生不理解数学,或者说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学。学生不理解数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在成人眼里看似十分简单明白的知识,学生却怎么也想不通。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难理解吗?造成数学难理解的原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教学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不容易改变。学生不理解数学与教学有密切关系,追本溯源,就是教师不理解数学,以致不理解数学教材,进而教学活动不重视理解数学,最终导致学生不理解数学。教育现状呼唤“数学为理解而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数人教版规律
小数加减“四不忘”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