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兴趣与思维的培养

2014-10-20 00:14方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创造兴趣思维

方红

摘 要:兴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品和催化剂,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灵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又是以敏捷的思维作铺垫。兴趣与思维相辅相成,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思维的反映也才最清晰。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因兴趣而产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其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思维 创造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1+1=2,或1+1>2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 将对教学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锻炼数学逻辑思维,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品和催化剂。

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1.1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高斯巧妙计算出从1到100所有自然数求和的故事。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2.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个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的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体验成功。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既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又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2.3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保持新鲜感,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如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4.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一两包食用盐和一两枚硬币, 并用手掂一掂它们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掌握一般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这时我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让学生容易接受。如果是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发散性思维,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重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因兴趣而产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其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在数学天地里快乐的畅想、思考!最终让他们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兴趣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