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校园里的“大眼睛”

2014-10-20 16:44
创新时代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体学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校园电视台的软硬件设备也得到了不断更新,视频节目的制作技术也随之提高。但是作为一家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电视台,在依托设备的更新与技术的提高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主导电视台能力的培养,包括编导选题与构思、电视节目脚本的创作等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有校园特色的校园小导演。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 学生 小导演 主体

我校“红领巾”电视台和很多传统的校园电视台一样,在开办的前几年里,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节目选定、脚本编写、节目拍摄、后期制作全由教师一手完成,而学生只是作为电视节目的被拍摄者参与到电视台活动中,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加校园电视活动的意义。在新时代的校园电视台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成为校园电视台的小导演,让他们自己去构思选题,编写脚本,监看后制,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辅助者,在旁提供适当的帮助即可。以我校的“红领巾”电视台为例,谈谈我校电视台小导演的培养经验:

一、细心选拔,适龄培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电视台导演,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小导演既要博学多才,又要具备一些艺术修养,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在安排、协调好各个小部门的成员工作的同时又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用最高的效率完成最好的作品。综合上述的条件,笔者选择从具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四、五年级学生中进行招聘,主要从语文的写作能力、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五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层层选拔,从中挑出三至四名素质较为全面学生进行培养,做到少而精,精则强。

二、慢工细活,精心打磨

由于小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用简单的理论讲解来完成小导演的培训。导演作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电视节目创作的核心,所以对小导演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笔者对于小导演的培养通常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一)理论指导,跟从参与

在培训小导演的初期,首先要打好学生的基本功,也就是要扎实做好理论培训,主要包括脚本编写指导,工作流程讲解,如何协调、团结整个团队的理论指导,以及后期编辑制作技巧的理论指导等。让学生们了解导演在节目制作的各个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团结整个团队的力量。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理论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培训初期就跟随参与到整个制作过程中。用理论来解释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是非常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对于理论培训的吸收也十分有限。只有让他们跟随老师或学长多次亲身体验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体验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边看、边问、边学,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任务,团队合作

在完成基本理论的培训之后,笔者就会给这批刚“出炉”的导演明确他们自己的任务,这将有助于他们确定自己日后工作的重心。一般将三名小导演分为:前期导演(编导)、现场导演、后制导演。前期导演又称编导,主要负责节目的前期工作,如节目构思,脚本编写等。现场导演主要负责节目的现场拍摄工作,如协调道具组、主持人、摄像师的工作,指导现场拍摄等。后制导演主要负责与教师一起完成节目的后期制作,节目的审查与播放等工作。确定了分工,小导演们就可以大展身手了,笔者一般会确定一期节目的主题交给我们的小导演,让他们自由发挥。从节目的构思,脚本的创作,到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全由他们自己讨论、协商、合作完成。让我们的小导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在一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建议,起到辅助作用。

另外,加强小导演的团队意识是小导演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我们的校园电视台由许多团队组成,例如:道具组、主持组、摄像组等等,三个小导演不但要协调他们自己组内团队之间的合作,而且他们三个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校园电视台的良好运作离不开这些团队间的协作,所以让小导演在实践中学会利用团队、协调团队、凝聚团队变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这一方面一般是建议我们的小导演要善于与每个团队沟通,多聆听他人的建议与意见,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看待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整个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三)总结经验,合作交流

当小导演的第一个作品完成播出后,开展一个校园电视台座谈会,邀请道具组、主持组、摄像组等所有的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以及数名观众代表参加。在座谈会上,让我们的小导演先谈谈自己制作电视作品的感受与想法,接着由我们的与会代表谈谈他们对这次节目制作过程以及节目效果的看法,主要提一提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以及节目质量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为我们的小导演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财富。而且这种座谈会要经常定期举行,通过这种自我反思与他人建议的方式提高小导演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让他们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校园小导演。

三、自由发挥,探索创新

对于已经熟练节目制作流程的小导演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往往会固步自封,出现复制节目制作套路,内容没有新意,长久往复整个团队在工作积极性上产生懈怠。笔者认为对小导演而言,在刚刚加入团队时往往存在一种新鲜感,在头几期节目的制作上会充满热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往往无法把这种新鲜感转化为兴趣。原因有很多方面,而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小导演工作量繁重,需要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往往是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久而久之就很自然地产生倦怠了,更不用说创新了。

对于如何让孩子们在电视台中更大地自由发挥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意识,笔者作为学校电视台的名誉台长与学校分管领导开展了多次探讨,首先就电视台的播出时间上进行了多次协商,把原本的一星期一次调整为一个月一次。这样就为我们的小导演们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对于这一个月,我们的小导演们进行了科学的安排,有一个星期一起探讨节目内容,集思广益,制定脚本,修改完善,制定拍摄计划,第二个星期全力完成节目的拍摄,第三个星期在老师的帮助下一起完成节目的后制、播出。

除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创新的时间,在空间上也要尽量保证学生们的创意拍摄的意图。由于时间上的充裕,我们的小导演们会有更多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而这些创意往往就会体现在拍摄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的是寻求更为广阔的拍摄空间,因为小小的室内拍摄场地校园已经容纳不下他们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小导演提出这些要求后,作为他们的负责人,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也不能不考虑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以笔者个人的经验来说,首先不要马上答应小导演提出的所有校外拍摄的要求,应该针对这些提议,和小导演们进行讨论,在完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协商出最好的方案,作为教师必须保证参与拍摄的所有学生数不得多于10人,至少保证有两位教师在现场协调帮助学生,维持现场安全。在此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校外内容的拍摄,更加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在节目的后制,审查方面,由于后制导演的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限制,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往往无法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旁适时地提供帮助。但是这还不够,在后制时,必须要求三名导演全部在场,如果条件允许,摄像组的同学最好也在场。因为一场电视节目的制作主要结合了三名导演的创意想法,他们对于节目的制作最有发言权,还有在后制的节目镜头都是由摄像组提供的,这些摄像师在拍摄镜头的过程中结合了自己许多的想法,所以在后制中不能缺少他们的帮助。在制作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画面和声音的适当配合,还要适时加入字母和特技等技术手段,让节目的创意更加丰富,更引人入胜。在审查时我们的小导演可以和几名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一起审查,请他们提出意见,以供我们小导演及时总结反思,为以后的节目制作增加创意的筹码。

为了更好地挖掘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校园小导演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导演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自身的努力、团队的帮助,同时也离不开挫折的磨练。我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和我们的小导演们共同成长,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一个孩子们自己的电视台。(本文作者单位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