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玩科学把戏”的乐园

2014-10-20 14:45
创新时代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实验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最喜欢也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会玩”、“玩好”,能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玩”中,让小学生在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中认识科学现象,“玩科学的把戏”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儿童的天性的,备受学生欢迎。这也就是大家热衷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原因。通过科学的“玩”,学生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

在科学课教学和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玩科学的把戏”是一片可以开垦的乐园。那些符合小学生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小游戏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奥秘,进而更能主动地关注周围的生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已不再满足于了解某种现象,而是对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实践过程更感兴趣。

我们经过教学尝试后认为,“玩科学的小把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和科技实践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保障科学教学和科技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以“玩中学”、“学中玩”促进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能玩—选取合适的玩的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我们应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选取他们所熟悉同时又能被他们所理解的事物与现象,并将事物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原理深入浅出地融入“玩”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现象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无时无处不在。

在我们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中,如《无土栽培》、《纸条弹簧》、《皮影戏的秘密》、《“伤兵鸡蛋”下楼》、《我的纸飞机飞得高》、《鸡蛋潜艇浮起来》、《怎样蛋宝宝站起来》、《搭纸桥》、《耸立的纸塔》等,正是将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活动内容纳入到科技活动中,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另外,我们的无文本校本教材中还选择了一些会发光、发热、有膨胀、有颜色变化等事物现象作为玩的内容,这些事物的变化,以其形象和直观性而易于被学生所感知。

会玩—选取适宜的玩的材料

适宜的材料应便于学生操作,如:大小适宜,以便于学生抓握、摆放;透明度好,可便于学生观察;无毒无害,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等,保证学生探索、感知的顺利进行。

适宜的材料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明显,利于学生感知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如:科技活动《气球与火箭》中,为学生提供实验用的气球应为细长的充了氢气的气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很清晰地观察到火箭在气球慢慢放气时逐步升空的情况,从而激发他们反复操作的愿望和兴趣,以获得相关的经验,并逐步完成对“助燃”、“推力”等特点的感知。

另一方面,在玩的过程中,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是学生熟悉的废旧品,如:饮料瓶、细铁丝、螺丝帽、铁钉、钥匙环等。例如:我们在进行“清水养植”这一教育活动时,各种形状的模具就是由学生在家里制作完成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家的模具,或饮料瓶、或果冻盒、或旧玩具等,在班里科普角进行实验。运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制作了“气球发射火箭”、“溜溜球”、“不用浇水的花盆”(获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奖)、“无动力飞机”等十几种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操作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玩具。材料的丰富多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可以多次反复尝试,极大地调动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玩好—重视玩的过程的指导

1.引起学生玩的兴趣

“玩”是适应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的,是学生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玩”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玩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玩”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寓教于乐,来充分体现玩的趣味性。“玩前”,我们通常通过出示图片、木偶,讲故事,变小魔术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多种感官,促进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玩”活动,使他们在玩玩乐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如“我的纸飞机飞得最高”、“鸡蛋潜艇浮上来”、“在‘小叮咚科普节上”、“参观科技动漫节”等活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探索去解释各种现象与事物变化的原因。

在玩的过程中,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建立充满宽容、热忱和科学的指导态度,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热爱孩子为前提,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科学活动全过程,倾注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建立积极的情感,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在科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科学的帮助者、材料的提供者,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感受、需要告诉老师,互相交流共享科学活动中的乐趣,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初步的操作技能

要进行科学地“玩”,离不开操作技能。学生是在与实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熟悉操作材料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并学会操作技能,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在一次“怎样的纸桥承力最大”的科技活动中,我预先想完成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自己亲手操作下,找到怎样才能让纸桥承受最大的力量的做法。可是由于是初次尝试,所以我没有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结果,在那堂“做中学”活动课上的情况,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简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确很好动,不过正是因为他们的好动,才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敢于动手试验,更期待去发现结果,也就最先取得成功。这使我更加了解学生的“好动”在活动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因为这一作用的发挥,会让我和孩子们在科技活动中共同拥有无穷的乐趣。再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制作“蒸汽船”:利用青霉素药瓶、试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在此类活动中,需要学生剪贴、折粘、组合、拼接作品。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endprint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应提出一些要求,强调一定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实验结果,不要受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实验后要如实记录等。正是通过这种操作和实验,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学到了操作的一些必备技能。

3.培养学生在玩中思维

在探索操作的活动中,教师应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这样便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在“玩前”、“玩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推理,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操作以验证预测的结果,最后加以分析和归纳。例如,在用塑料棒摩擦后吸附纸屑的实验中,我给孩子们提供的也只有几种摩擦材料。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似乎“玩”得不够尽兴,于是,他们便提出:“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摩擦,吸住小纸片呢?”我说:“那你们可以试一试!”接着,孩子们便如火如荼地行动起来。只要能够拿得起来的东西,他们全用上了,像女孩头上的发卡、手术专用手套等。结果发现不少东西的摩擦效果比我事先提供的材料好得多。孩子们的好奇,不仅使自己动了手、动了脑,也让我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在实验报告以及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他们更生动地去完成实验,让他们“玩”得尽兴。

低年级学生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如:把狗归纳为野兽,原因是它吃骨头、食肉;判断和推理可能是违反逻辑的,如:我让二年级的学生做了“鸡蛋潜艇浮上来”活动后,学生就把鸡蛋能浮在水面的现象,说成是老师会气功,施展的魔法。所以,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应特别关注他们的思维水平,在概念的学习上遵循由内涵到外延的方法,逐步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在玩后表达

在玩“科学的把戏”中,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补充,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当学生存在某些模糊的认识和看法,我们便引导他们再次进行探索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从中学会了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描述活动过程和现象,对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在科技活动“影印的秘密”中,教师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设计每幅图片时使之相互之间互有联系,并引导学生大胆将不同的图片内容进行组合、编成故事,就像放映动画片一样放给大家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合成”图画的兴趣,又能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科学课或科技活动中的“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是保障科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进行“玩科学的把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么深奥的科学道理和科学术语,而是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玩”促进科技活动的开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进行有益的科学探索,大胆进行尝试,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本文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科技在线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