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科学地定位大学英语课程

2014-10-20 16:29缪学
教师·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定位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高校实施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A1301]的部分成果。摘要:本文综述学界关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各种观点,提出在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应遵循理性、客观和科学的原则,并回应部分典型观点。基于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本文提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是科学融合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和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

因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有效交际的能力培养。文秋芳(2012)结合课程论原理,提出“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对策。王守仁(2012)回应外语是否工具的争论和学术英语方向的观点,提出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要实现这三大属性,应设立由三大模块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即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三大模块对应三大属性,真正全面实现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

二、定位大学英语课程的原则:理性、客观、科学纵观学界诸项研究和主张,不难发现其焦点就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前所述,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判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评价大学英语的现状、如何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是产生大学英语发展方向争论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六个字:理性、客观、科学。

1理性

理性,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教学要求》作出合乎逻辑的评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盲目肯定。刘贵芹(2012)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评价理性: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刘向虹(2011)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校园环境等方面,同样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多维度的积极评价。当然,也必须理性地看到:大学英语教学在全球化、国际化大环境下,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欠科学等各种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只有理性地分析原因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反应过度、一味指责只会使问题复杂化,使改革的成果归零,把后续改革引入歧途。

目前,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责声仍不绝于耳。持批评观点者因为一部分院校仍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就由此判断大学英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英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造成的,只要取消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理性地说,这种观点缺乏逻辑思维。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这项政策的利弊有待进一步论证,本文不作讨论。问题是: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吗?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是其基本属性,如果这两个指标出问题,可以断定考试不理想,而如何解释、使用考试所得到的结果不是考试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涉及社会、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提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报告单;非英语专业人员在申请职称评定、出国进修时,如果能证明其英语水平已达到所划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线,则获得相关英语考试的免试资格……凡此种种政策规定,都是机构的自主选择,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毫无关系,换言之,即使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会有其他的某项考试或检测工具被选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社会赋予了太多其不能、也不应承担的职责。一旦某项政策措施招致非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然成为“替罪羊”。不去指责选择政策规定的机构,反而发难于被选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有因为作弊现象的猖狂而谴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难免有不合逻辑之嫌。

2客观

客观,就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数据说话。调查的样本要足够大,数据要足够完整。调查研究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样本选择,只有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得到的数据才具有统计意义。数据是整体现象在个体样本上的间接、真实反映。全面筛选样本、客观解释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操守,容不得一丝一毫主观臆断。调查的样本既要有社会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也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既要有“985”“211”等重点一本院校,也要有二本、三本院校;既要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院校,也要有专业设置单一的行业性院校。

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是否就能依此推断大学英语已完全不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已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局面?在重点大学新生中测得的数据能否反映全体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情况?个别重点高中学生轻松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说明这项考试难度设置太低且已不能代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应达到的水平?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答案不言而喻。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好证明在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教学要求》过程中存在着主观臆断现象。

当下,有这样一种评价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观点:教材编写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词汇范围遵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表,练习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设计。情况确实如此吗?但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知晓: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其他英语水平考试不同,从未设置专门的词表。大学英语唯一的词表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的《教学要求》的组成部分。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命题遵循《教学要求》这一统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职责所在,也是无可非议的,同时,教材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涉及合理,符合规范。不知应试教材一说从何而来,不免让人怀疑得出此结论者是否真正了解大学英语、是否认真研读过现行教材、是否教授过大学英语课程。

3科学

科学,就是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摒弃一切得不到科学验证的假设,用外国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各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面大量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制订出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任何一项新措施必须慎之又慎,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以科学调研为准备,要以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为途径,更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是否有利于学习、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为评价标准。提高课程要求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这样做一定会给学生、英语学习和人才培养带来益处吗?科学的态度要求树立全局观,摆正全部与局部的关系,避免片面和狭隘的认知以及保守或偏激的观念,从国家教育的高度审慎处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诸多问题,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某个学校、某届学生。

以对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评估为例。有人持这样的看法: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教学要求》所设定的基本要求,应推倒现行标准,重新编制《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存在于部分生源质量较高的“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但由此断定为全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则是谬误,进而人为拔高教学标准(如将现行的较高要求定为基本要求)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就强人所难了,表现出对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切实际的判断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道理很简单:基于局部的、个性的情况对全局作出的判断往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同样道理,在部分“985”和“211”重点一本院校存在的学分压缩现象也未必能代表全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至少笔者所在学校就完全不存在此类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亟待破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的难题。任何研读过《教学要求》的人应该能够看到:这份统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着眼于“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或二本、三本院校,它是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服务的,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基本上是清晰和正确的,所设定的三个能力要求也是比较合理的,基本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学要求》确定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很重要,贯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成败。

在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时,应着眼于本地、本校的实际。部分生源质量较高的“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设为教学起点或培养目标。有人认为大学英语国际视野定位是对《教学要求》的彻底革命。其实不然,《教学要求》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条,国际视野定位只是对其的细化和诠释,不是重新定义。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求》无可挑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按照时代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而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避免把执行《教学要求》不力而造成的问题归咎于《教学要求》本身。

如何评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从教育控制论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可以被看作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影响和控制的过程,而测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反馈信息。外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大学英语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利用反馈信息来改善学习方法和效率,抓住重点和解决难题(缪学,2009)。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教学体制的适宜性要通过教学效果来体现,而教学效果通常由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说明。因此,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搞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件。缺失或弱化科学的大学英语测试,就失去了真实的教育质量检查反馈,也就放弃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控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不断剔除可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因素,力求实现与教学的积极对接,对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正在显现。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文科二本院校,生源情况一般,2008年以来有据可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含)以上累计达线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三年为100%。反思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严格执行《教学要求》,严禁一切应试教育的措施,考试技巧不进课堂,始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干扰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是为评估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部分决策依据。一所学校的情况不具代表性,但是至少可以激发思考并带来些启示。

确定大学英语发展方向更是一个科学的问题。笔者以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强化这门课程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至少应该通识英语教育和学术英语并重。学术英语,不论是通用学术英语,还是专门学术英语,本质上以语言技能为核心,关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再者,还不能断定全体大学生现在都有接受国际化课程的机会以及将来都有“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框架》)的需求。因此,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略显苍白无力。

一门课程的目标应瞄准多数学生的需求并兼顾少数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培养具有较强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是第一位的,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大学英语的使命就是把英语不仅仅作为工具、更是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素养传授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包容意识,使这种意识成为学生心理情感上的一种自然。这项使命远非学术英语能够完成,必须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和外国语教学理论,下好宏观全局之棋,走好围观局部之步,科学融合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和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教育。

刘贵芹(2012)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杜绝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狂热冲动,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响应区域要求,放眼全球化和国际化,既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素质的培养,是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方向。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找准问题,把握关键,才能少走弯路,收到改革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609—617.

〖=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J〗.外语界,2011(01):21—29.

〖=3〗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4):1—9.

〖=4〗丁仁仑,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3(02):17—23.

〖=5〗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03):12—19.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2):279—282.

〖=8〗刘向虹.再接再厉,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J〗.外语界,2011(01):16—18.

〖=9〗龙芸.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EAP课程实践〖=J〗.外语界,2011(05):44—58.

〖=10〗缪学.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终结性评估体系的思考〖=J〗.中国考试,2009(08):22—26.

〖=1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沪教委高〔2013〕2号.

〖=12〗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02):104—108.

〖=13〗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1):137—144.

〖=14〗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04):2—5.

〖=15〗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2):283—292.

〖=16〗熊淑慧,邹为诚.什么是学术英语?如何教?〖=J〗.中国外语,2012(02):54—64.

〖=17〗杨枫,吴诗玉.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9—14.

〖=18〗杨慧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2):293—297.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