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杰
摘 要:根据输电线路地质和杆塔基础受力的特点,以降低造价、保护环境、方便施工、安全运行为目的,讨论了基础选型、优化对比分析和特殊地基处理。
关键词:杆塔基础;工程投资;输电线路;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M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6-0055-02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优化基础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而且对环境保护、线路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基础工程的现状和问题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杆塔基础在整个线路造价中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2 工程地质
国内线路的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网、泥沼,在冲积平原地区还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3 基础选型
3.1 基础选型的原则
常规输电线路的基础设计原则可将《110~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的设计要求作为主要依据,并依照已建输电线路的设计经验,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计算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基础配筋;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计算地基的沉降、基础的位移和裂缝。
3.2 重要性系数的选取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基础设计原则必须和杆塔设计原则相结合,按现行规范取值后不再单独考虑重要性系数。
3.3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有:①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②线路安全运行的需要;③环境保护的要求。
3.4 基础型式简介和工程特性
根据基础选型的原则,并结合典型的地质情况,提出了以下基础选型的结论:①在黏性土山区,作用力较小的Ⅰ,Ⅱ型直线塔优先采用掏挖基础,大档距直线塔、转角塔优先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仅在少数地基土直立性较差、无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础等开挖类基础。②对于石灰岩山区中微风化和中等风化的岩石地基,主要采用岩石锚杆基础。③河网、泥沼地区主要采用灌注桩基础、旋锚基础、复合式沉井基础,还应根据塔位的地质特点和基础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来选择其他的基础型式。
4 基础型式的优化
4.1 原状土基础的优化
原状土基础主要包括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它们以天然土构成的抗拔土体保持基础的上拔稳定,能充分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较大的横向承载力。
4.1.1 基础作业方式的选择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的偏心值最大,其次为插入角钢,地脚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弯矩的程度。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最低。具体选择情况如下:①山区中无法采用插入角钢的掏挖基础时,可采用地脚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础;②当上部土体直立性较好、不易坍塌时可考虑斜掏挖基础;③地势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区可考虑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础。
4.1.2 基础埋深和主柱直径的优化
在基础的计算过程中,如果在基础荷载和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埋深与主柱直径会相互影响,将导致预计材料用量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差异较大。
当设计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上拔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桩侧土承载力或下压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时,基础在满足上拔和下压稳定的同时,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桩侧土的压应力也刚好等于地基的承载能力,此时为最佳受力状态。
因此,基础的埋深优化需结合地基承载力,使埋深与基础直径相匹配,以使基础达到最佳埋深时的受力状态,这样的基础最为经济、合理。
4.1.3 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的分析比较
在基础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原状土基础按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设计,材料用量的差别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础的施工费用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础较为经济,但随着基础作用力的增大,因计算理论的模型和计算理论的差异,特别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础侧向支撑作用有限,导致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设计的要求。而基础的上拔工况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较多。
4.2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直线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础较直柱板式基础来说,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钢材用量的25%~30%,其经济效益显著。②建议对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线塔优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础,无法采用斜柱时,可考虑采用直柱地脚螺栓偏心的方式处理。③对于大作用力耐张塔基础,如果采用板式基础时,可优先考虑等截面斜柱基础;如果选择直柱板式基础时,建议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础,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④当地质条件较好时,应尽可能地增大埋深,从而有效减小基础底板的尺寸,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
5 特殊地基的处理措施
对于规模较小的滑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对于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无法避让的滑坡,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塔位附近的高陡边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否则就应对其进行加固和清理处理。
摘 要:根据输电线路地质和杆塔基础受力的特点,以降低造价、保护环境、方便施工、安全运行为目的,讨论了基础选型、优化对比分析和特殊地基处理。
关键词:杆塔基础;工程投资;输电线路;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M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6-0055-02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优化基础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而且对环境保护、线路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基础工程的现状和问题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杆塔基础在整个线路造价中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2 工程地质
国内线路的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网、泥沼,在冲积平原地区还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3 基础选型
3.1 基础选型的原则
常规输电线路的基础设计原则可将《110~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的设计要求作为主要依据,并依照已建输电线路的设计经验,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计算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基础配筋;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计算地基的沉降、基础的位移和裂缝。
3.2 重要性系数的选取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基础设计原则必须和杆塔设计原则相结合,按现行规范取值后不再单独考虑重要性系数。
3.3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有:①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②线路安全运行的需要;③环境保护的要求。
3.4 基础型式简介和工程特性
根据基础选型的原则,并结合典型的地质情况,提出了以下基础选型的结论:①在黏性土山区,作用力较小的Ⅰ,Ⅱ型直线塔优先采用掏挖基础,大档距直线塔、转角塔优先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仅在少数地基土直立性较差、无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础等开挖类基础。②对于石灰岩山区中微风化和中等风化的岩石地基,主要采用岩石锚杆基础。③河网、泥沼地区主要采用灌注桩基础、旋锚基础、复合式沉井基础,还应根据塔位的地质特点和基础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来选择其他的基础型式。
4 基础型式的优化
4.1 原状土基础的优化
原状土基础主要包括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它们以天然土构成的抗拔土体保持基础的上拔稳定,能充分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较大的横向承载力。
4.1.1 基础作业方式的选择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的偏心值最大,其次为插入角钢,地脚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弯矩的程度。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最低。具体选择情况如下:①山区中无法采用插入角钢的掏挖基础时,可采用地脚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础;②当上部土体直立性较好、不易坍塌时可考虑斜掏挖基础;③地势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区可考虑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础。
4.1.2 基础埋深和主柱直径的优化
在基础的计算过程中,如果在基础荷载和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埋深与主柱直径会相互影响,将导致预计材料用量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差异较大。
当设计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上拔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桩侧土承载力或下压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时,基础在满足上拔和下压稳定的同时,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桩侧土的压应力也刚好等于地基的承载能力,此时为最佳受力状态。
因此,基础的埋深优化需结合地基承载力,使埋深与基础直径相匹配,以使基础达到最佳埋深时的受力状态,这样的基础最为经济、合理。
4.1.3 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的分析比较
在基础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原状土基础按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设计,材料用量的差别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础的施工费用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础较为经济,但随着基础作用力的增大,因计算理论的模型和计算理论的差异,特别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础侧向支撑作用有限,导致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设计的要求。而基础的上拔工况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较多。
4.2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直线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础较直柱板式基础来说,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钢材用量的25%~30%,其经济效益显著。②建议对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线塔优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础,无法采用斜柱时,可考虑采用直柱地脚螺栓偏心的方式处理。③对于大作用力耐张塔基础,如果采用板式基础时,可优先考虑等截面斜柱基础;如果选择直柱板式基础时,建议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础,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④当地质条件较好时,应尽可能地增大埋深,从而有效减小基础底板的尺寸,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
5 特殊地基的处理措施
对于规模较小的滑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对于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无法避让的滑坡,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塔位附近的高陡边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否则就应对其进行加固和清理处理。
摘 要:根据输电线路地质和杆塔基础受力的特点,以降低造价、保护环境、方便施工、安全运行为目的,讨论了基础选型、优化对比分析和特殊地基处理。
关键词:杆塔基础;工程投资;输电线路;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M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6-0055-02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优化基础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而且对环境保护、线路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基础工程的现状和问题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杆塔基础在整个线路造价中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2 工程地质
国内线路的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网、泥沼,在冲积平原地区还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3 基础选型
3.1 基础选型的原则
常规输电线路的基础设计原则可将《110~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的设计要求作为主要依据,并依照已建输电线路的设计经验,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计算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基础配筋;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计算地基的沉降、基础的位移和裂缝。
3.2 重要性系数的选取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基础设计原则必须和杆塔设计原则相结合,按现行规范取值后不再单独考虑重要性系数。
3.3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
基础方案选择的意义有:①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②线路安全运行的需要;③环境保护的要求。
3.4 基础型式简介和工程特性
根据基础选型的原则,并结合典型的地质情况,提出了以下基础选型的结论:①在黏性土山区,作用力较小的Ⅰ,Ⅱ型直线塔优先采用掏挖基础,大档距直线塔、转角塔优先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仅在少数地基土直立性较差、无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础等开挖类基础。②对于石灰岩山区中微风化和中等风化的岩石地基,主要采用岩石锚杆基础。③河网、泥沼地区主要采用灌注桩基础、旋锚基础、复合式沉井基础,还应根据塔位的地质特点和基础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来选择其他的基础型式。
4 基础型式的优化
4.1 原状土基础的优化
原状土基础主要包括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它们以天然土构成的抗拔土体保持基础的上拔稳定,能充分发挥原状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较大的横向承载力。
4.1.1 基础作业方式的选择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的偏心值最大,其次为插入角钢,地脚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弯矩的程度。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斜掏挖基础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最低。具体选择情况如下:①山区中无法采用插入角钢的掏挖基础时,可采用地脚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础;②当上部土体直立性较好、不易坍塌时可考虑斜掏挖基础;③地势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区可考虑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础。
4.1.2 基础埋深和主柱直径的优化
在基础的计算过程中,如果在基础荷载和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埋深与主柱直径会相互影响,将导致预计材料用量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差异较大。
当设计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上拔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时,基础主要受桩侧土承载力或下压工况控制;当设计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时,基础在满足上拔和下压稳定的同时,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桩侧土的压应力也刚好等于地基的承载能力,此时为最佳受力状态。
因此,基础的埋深优化需结合地基承载力,使埋深与基础直径相匹配,以使基础达到最佳埋深时的受力状态,这样的基础最为经济、合理。
4.1.3 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的分析比较
在基础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原状土基础按掏挖基础和挖孔桩基础理论分别进行设计,材料用量的差别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础的施工费用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础较为经济,但随着基础作用力的增大,因计算理论的模型和计算理论的差异,特别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础侧向支撑作用有限,导致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设计的要求。而基础的上拔工况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较多。
4.2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
开挖类基础的优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直线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础较直柱板式基础来说,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钢材用量的25%~30%,其经济效益显著。②建议对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线塔优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础,无法采用斜柱时,可考虑采用直柱地脚螺栓偏心的方式处理。③对于大作用力耐张塔基础,如果采用板式基础时,可优先考虑等截面斜柱基础;如果选择直柱板式基础时,建议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础,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④当地质条件较好时,应尽可能地增大埋深,从而有效减小基础底板的尺寸,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
5 特殊地基的处理措施
对于规模较小的滑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对于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无法避让的滑坡,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塔位附近的高陡边坡,建议在定位阶段采用塔位避让措施,否则就应对其进行加固和清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