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理论的七大缺陷

2014-10-20 12:15邓媛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偏误外语教学母语

目前众多外语教师将对比分析理论用于外语教学,认为该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比分析理论确有合理之处,但其缺陷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在论述对比分析理论内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以便外语教师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比分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合理地运用该理论,不至于盲目夸大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重点偏离正确走向和误导学生。

对比分析 外语教学 缺陷

对比分析(CA)作为一种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的语言理论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曾在外语教学界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研究者纷纷开始对其产生质疑。到了8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对比分析理论对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的贡献,对比分析理论再次受到重视。近几年来众多研究者和外语教师亦主张将对比分析理论用于指导外语教学,认为英汉对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对比分析理论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弊端亦不容忽视,外语教师应对该理论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阐述了对比分析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并从七个方面探讨其不合理的一面,以期外语教师能对该理论有个正确的态度,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英汉对比时不至于盲目夸大两种语言的差异性,以致误导学生。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内众多学者就对比分析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戴炜栋和束定芳[1]详细描述了对比分析理论的研究历史,认为CA在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但其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有着难以估量的贡献,对外语教学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不失为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

邓俊民[2]指出CA面临四大批判:理论不完善、对比方法不完善、实证不充分和消极看待母语的作用。随着CA范围的扩大和母语在外语学习中作用的重新定位,CA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实际帮助。

张燕丽和张萍[3]阐述了CA的理论依据、理论体系及其发展,主张CA可用于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外语测试等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朱丹丹[4]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在翻译教学中运用CA有助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章陶[5]认为,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的了解,教学中运用CA可以让教师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使教学和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暴慧敏等[6]提倡将CA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从语音、语序、词汇、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英汉对比,可以降低口语难度,帮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英语口语的目的。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内涵

对比分析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来预测学习难点,进而预测学习者所犯的偏误。该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迁移的过程,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产生正迁移,不同的地方则产生负迁移即干扰,这些干扰项构成了学习的难点,而学习难点又会导致偏误的产生,所以在外语学习中要克服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克服母语的干扰,达到避免偏误产生的目的。对比分析有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对比分析主张外语学习者所犯的偏误都可以通过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Ellis[7]曾指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是外语学习难点和外语学习者所犯偏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弱式对比分析的观点是诊断性的,它声称可以用对比分析来解释这些干扰性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弱式对比分析没有强式对比分析说的那么绝对,但细推其含义,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对比分析都意指学习者所犯的偏误皆由母语的干扰造成,由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造成。

三、对比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强调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语言的发展被描述成一系列习惯的养成[8]。在他们看来,外语学习便是克服母语的旧习惯以习得目的语新习惯的过程,可以通过模仿记忆、反复操练和强化来实现。与此相似,对比分析主张外语习得是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其言下之意也承认外语习得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这与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如出一辙。此外,行为主义赞同行为是一系列最小单位和成分的总和的观点,认同外语学习是对各个独立的语言成分的习得的看法[9]。行为主义也认为要对语言进行切分和分类,这恰好是对比分析所依赖的基础,对比分析对比的正是母语和目的语的各种语言项目和结构,是在对两种语言分别进行切分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2.语言学基础

对比分析既然要对比,就必须有可比之物、对比的标准,必然涉及到对各种语言的分类、切分和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把握,因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相比语义更易掌握,对比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与只关注语言结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对比分析之所以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还有其他令对比分析学者更信服的原因:他们不仅从结构主义语言学那里找到理论依据,还发现了实际的操作工具——Fries的Slot-filler语法,他们觉得按照该语法可以对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实现有效的对比。此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Bloomfield关于语言差异足以妨碍语言普遍性分类系统建立的观点,以及他对语言差异重视的思想给予了对比分析法学者以思想上的启迪。

四、对比理论的七大缺陷

仔细推敲对比分析理论可知,其不合理的一面表现为以下七点。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观性问题。对比分析所实施的选择、对比和预测这几项步骤都表现出极强的主观性:选择的主体是研究者,选择的内容不可避免地要受研究者主观思维的影响;对比的对象是选择的内容,对比也必受主观性的影响;预测是研究者通过制定一套难度梯级方法或主观性地运用心理学和语言学原理得出的结论,预测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尤其是预测,所谓的难度梯级观念完全是基于语言差异程度和学习难度正相关的信念上建立起来的,它既没有心理语言学的依据,又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第二,对比分析应用成功的范围极其狭窄。它只有在音位系统的应用相对有效,发音主要依赖人体肌肉的协调,不同学习者的发音方式大体一致,所以对母语音位系统的干扰容易预测。而在句法、语义和词汇层面的预测不仅很难而且也不准确,它们依靠的是认知的协调,并且学习者不是靠比较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来建构目的语,而是把目的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建构,如同他们建构母语系统一样。

第三,对比分析预测的可信度不高。对比分析对偏误经常高估或低估,预测要发生的偏误并未发生或未预测到却实际出现了偏误。最具说服力的一个例子便是Whitman和Kenneth Jackson[9]所做的实验,为了验证对比分析是否具现实可行性,他们对2500名学英语的日本人进行英语语法测试,结果发现与对比分析的预测完全不符,从而沉重打击了对比分析理论。

第四,“差异=难点=偏误”思想的谬误。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迁移学说的基础上,核心理念是语言的差异构成学习的难点,而学习的难点又导致偏误的产生。简单地说,就是差异越大,难点越多,偏误也越多,用公式来表达就是差异=难点=偏误。实际上,差异未必等于难点。差异与难点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并非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越大越难学。差异是语言学概念,难点是心理学概念,将差异视同难点无异于将语言学等同于心理学,对比分析致命的弱点是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两者不能等同。Buteau[10]在研究英国人学法语时发现,那些与英语完全不同的句型很容易掌握,而那些与英语基本上一一对应的句型反而不是最容易学的。Oller和Ziahosseiny[9]研究英语的拼写偏误时发现,那些本族语使用罗马拼写系统的人比那些不使用的人学习英语的拼写更困难,这是因为前者在学英语拼写时要做出更细致的区分,而后者由于使用的是一套完全不同于英语拼写的系统,所以在学习时就不会那样进行细致的区分。该研究恰好说明语言间的差异并非越大越难学,反而是越大越好学。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某些音标和时态时也并没有因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感到难以掌握。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θ]和[?奁]时很快就掌握了发音要领,并未因汉语缺乏这两个音而受到丝毫影响。学习英语的时态时学习者也未受汉语的干扰,汉语关于时态的表达法与英语完全不同,汉语没有规定各种时态的构成方式,其时态信息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而英语的各种时态有非常明确的构成方式。同样地,难点未必等于偏误。难点与偏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难点不一定就会导致偏误产生。凡是遇到学习难点,学习者往往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花更大的力气和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样就有可能产出正确的输出,不发生偏误;在易学的地方,学习者可能会因为放松警惕、疏忽大意而发生偏误,这种情况极为常见。难点与偏误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第五,关于对比分析理论对偏误类型的认识。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偏误是由学习中的难点造成的,而学习难点又是由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导致的,究其原因,偏误产生的原因是母语的干扰。这种观点十分片面,把所有的偏误都认为是干扰性的,其实学习者所犯的偏误不仅有语际的,还有语内的。语内的偏误通常是由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之前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造成的。笔者的学生在学了规则动词过去式后,把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规则泛化,造出了“teached”“readed”之类的词。

第六,关于对比分析对待偏误的态度问题。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对比语言最终目的是预测偏误,是为了避免偏误或将偏误降至最低限度。在对比分析学者眼中,偏误是消极的,是个多余的语言形式。实际上,偏误也有积极的一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信息来源,它可以让教师了解学习者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提高,这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得更加有效;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它可以让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如果研究结果出现偏误就说明该假设不正确,有待修正,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第七,对比分析忽略了学习者正确的表现行为。对比分析仅着眼偏误,忽视了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学习者正确的行为并不表明他们一定习得了目的语的语言项目,因为在习得中他们对于自己没把握的语言项会采用回避策略。对比分析理论对学习者正确行为的忽视确实让人们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对比分析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主张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来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藉此预测外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错误。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的弊端日益明显,出现了很多与该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愈发凸显了该理论的苍白之处。本文从七个方面对其不合理之处加以探讨,以便外语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该理论,从而在运用时避免偏颇,不至于盲目夸大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学生造成误导。

————————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4(5).

[2] 邓俊民.对比分析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1999(3).

[3] 张燕丽,张萍.对比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1).

[4] 朱丹丹.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提高翻译能力的一项实证研究.琼州学院学报,2012(4).

[5] 章陶.浅析错误分析、对比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意义.海外英语,2005(2).

[6] 暴慧敏,李静,孙桥.对比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科协论坛,2010(4).

[7] Ellis,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8] 杨连瑞.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代外语,2005(2).

[9]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0] Larsen-Freeman.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作者:邓媛媛(1981-),女,安徽合肥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偏误外语教学母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母语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