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⑵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⑷字数不少于700字。
江西一考生
有人说,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说,探究是一种乐趣;而我却要说,有探究、懂探究、会探究、勤探究、深探究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辉煌。
一个人只要乐知乐学,就必然会产生疑问,而疑问、怀疑却恰恰是探究的开始,探究的源泉。对知识的不满足却又是探究的动力。
写出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哥特巴赫猜想》的著名作家徐迟,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仍然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刻苦创作。据说,为了写好名作《生命之树常绿》,他作了深入的探究。他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三次到西双版纳去采访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他惊奇地看到了各种各样奇特的树木,大开眼界的同时,如获至宝地将这些树木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等,分门别类地做了记录,然后,在写作时,充分地加以利用。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勤勉探究,成就了《生命之树常绿》这篇杰作。
有着“近代化学之父”美誉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为了科研苦苦探究,废寝忘食,创立了著名的“氧化学说”。五十一岁时他被人指控“在士兵的烟草中掺水”而被押上断头台。临刑前他要求:“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我做一名普通的药剂师,做一点化学试验,就心满意足了。”拉瓦锡的死绝对是科学上的重大损失,以至于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痛惜道:“他们割下拉瓦锡的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不知在一百年之内,世界上还能不能再长出一颗那样的头颅。”
被陷入“艳门照”泥淖的香港艺人陈冠希,事业上被迫转向,不做演员而搞起了摄影。他不畏世俗眼光,突破现实的桎梏,孜孜以求,不倦探究,勇于探索人体摄影的真谛。在艺术手法上求新求专,最后终于成为世人称道的殿堂级大师,其事迹亦成为传诵不息的神话。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时珍尝遍百草,写就《本草纲目》;徐霞客跋山涉水,留下《徐霞客游记》……无不是探究的结晶。探究的起点是爱好、兴趣,而终点却往往是真理;探究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有正确的方法;探究需要毅力,探究需要恒心,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也初尝了一点探究的甜头。自从采用探究学习法后,我摈弃了题海战术。开始注重分门别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不再单求数量,而开始追求质量,探究方式、方法。成绩也从中位进入了前位的行列。
探究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人辉煌。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清晰。其中心论点就是“探究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人辉煌”。为了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作者用到了三个新颖而又典型的事例:徐迟、拉瓦锡和陈冠希的事例。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不仅于此,文章还宕开一笔,用了到自身事例,加强说服力。在例证的同时,还能够加以阐述、分析,使理趣怡人更服人。全文语言洗练,文意通畅、明晰,扣题紧密,详例、略例并举,结构清晰。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探究教学法衣袂飘飘地走入了中国的中小学校园。一时间,探究教学法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人们动不动就冠以“探究”之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探究教学法”;学生开展一次活动,亦美其名曰“探究学习法”。一时间,探究,探究,探究……你探究,我探究;课上探究,课下探究。到处都曰探究……解一个词曰探究,解一道题曰探究,搞一次活动更称为探究……
有那么多的探究吗?有必要什么都冠以探究之名吗?是名副其实的探究吗?
我经历过多次类似这样的语文探究课:全班54名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学习课文《项链》,对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最后的结局做出合理的探究、推测。结果有两个小组都探究、推测出马蒂尔德发现假项链后,通过一场官司获得了原价赔偿,她又有钱了,她加倍地追慕虚荣,她要补回损失的青春,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教师居然对这种观点予以肯定,说有创新、有自己的看法。仅凭借一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推测出马蒂尔德仍然追慕虚荣,这就是所谓的探究,我觉得这简直是给“探究”抹黑。
何为探究?即探索研究也。无理无据,不进行追源索流,任凭主观臆断地推测为“马蒂尔德仍然追慕虚荣”,探索了吗?研究了吗?当然,中学生知识有限,时间有限,水平有限,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探赜索隐、旁征博引式的探索研究,但起码也不至于简单地推测出马蒂尔德仍然追慕虚荣,就冠以“探究”之名吧。如果此为探究,那大概说“狗改不了吃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也都是进行探究啰?明明是一般的讨论课,为何一定要冠以“探究课”名呢?
中国人做事,总是喜欢一拥而上,总是喜欢跟风。说英语重要,就人人都来学英语,全民英语,事事英语,连幼儿园娃娃也不放过,结果怎样?结果还不是哑巴英语,有几人真正学通,真正能用?说素质教育好,就一窝蜂上,这也搞素质教育,那也搞素质教育,事事都说要按照素质教育进行,结果怎样?结果是,越说素质教育,越搞素质教育,就越背离了素质教育……如今的探究学习法、教学法,又走入了同样的怪圈。
是何之由呢?是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虚荣浮躁、快餐文化……之由也。
探究的花架子可以休矣!
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文体非常清晰。作者观点明确,旗帜鲜明提出“探究的花架子可以休矣”,并以自身生活、亲身经历为例进行论述,没有大话、空话、套话,也没有人为地拔高,而是以生活现象为据,以平实的感受为据,否定、批驳中国人喜欢搞花架子、喜欢跟风的毛病。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虚荣浮躁、快餐文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在众多虽持肯定观点,但泛泛而谈之作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理所当然。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0分 + 表达分15分 + 发展分15分 = 总分50分
江西一考生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0分 + 表达分15分 + 发展分15分 = 总分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