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吉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
近好!
来信收悉。你能很快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并在学业上迅速进步,老师深感欣慰。至于信中谈到你们因为“给动物喂食”,遭到“依法惩处”的事,我虽然表示同情,但还是支持并赞同自然保护区的做法。现在与你交流一下,希望能够理解。
首先,你们因为“喜爱动物才给它们喂食的”,这不错,出于喜爱,便会关注它、呵护它,做有益于它的事。这的确没有什么错。然而,你们是否想过,这种貌似关爱的做法仅仅出自“喜欢”,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精神上的需求;对动物的健康成长、生存发展并没有实质上的好处。人们常说“爱,就要为所爱做长远的打算”,你们这样做,替动物们做了长久地切身的考虑了吗?机灵的小松鼠、美丽的大天鹅、笨拙的大狗熊……它们确实很可爱,招人喜欢得忍不住喂它们食物吃。喂它,就是宠它;但野生动物不是宠物,不应该给予这样小恩小惠的喂食。因为一旦这样喂食惯了,动物们会泯灭野性、丧失觅食能力,完全成为讨取嗟来之食的乞丐。据报载,“动物会跟着汽车跑乞食,弄不好常常会被汽车轧死。”“‘跟踪器显示,经过喂食的黑熊,在山林里走了160公里,都不曾主动去觅食,因为它们觉得食物反正会自己送上来”。你看,如此喂食会毁掉动物的野性,丧失它们的生存能力,对它们大有害处的。我们实在应该设身处地为动物的成长、生存、繁衍着想啊!
其次,你们还对仅仅“给动物喂食”居然遭受“处罚”很困惑,以为是小题大做,甚至还愤愤不平。这也是你们理解上的偏差。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像中学有“中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大学有“大学生行为规范条例”一样,自然保护区也必然要有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否则,没有规则来做约束,或者不按照规则办事,事情就会一团糟,哪里还有秩序,哪里还有效率,哪里还会有发展,哪里还会有和谐?由于你们没有遵守人家的规则,不听从警告,随意给动物喂食了,才受到了“依法惩处”,这是很自然的事啊。再说,不就是每人罚了点款吗?就权当你们捐给动物买食物,奉献出对动物的喜欢和关爱了吧!你看,这么一变向思考,不是也挺好的吗?
以上就你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谈了我一些想法,相信日渐成熟的你会理解的。
时钟已指向23点,明天我还有早课,就此搁笔吧。
此致
祝你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你的大同学 ××
×年×月×日晚
这是由阅卷专家组推荐的最具理性的高考满分作文之一,其推荐理由具体如下:
一、文体上创新。高考作文写书信体,个别省份专门考查过;年年也曾有借“不限文体”的便利,不乏以书信体成文的文章,但像本文这样以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回信,并借助书信体固有之瓶,巧妙地酿作者的意蕴之酒,从而很好地表现命题意旨的考场作文毕竟非常少见。
二、准确的语言。本文形为书信,实为议论性散文。文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述时从容平实,娓娓而谈;议论处简洁洗练,一语中的。时而陈述句言事、时而疑问句明理,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信手拈来,在大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充分表情达意的同时,也显示出小作者不菲的才情。
三、巧妙的方式。通过书信做笔谈式交流,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就事明理。文章正是以老师的口吻来与学生谈心的:先动之以情,做委婉的否定,再晓之以理,于分析推论中指出错误,学生如果不是冥顽不灵,自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如此“说教”,特别符合深为同学负责的“老师”的身份。
吉林一考生
对于动物来说,无论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要像马克思所说的先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食”的问题,然后才能涉猎其他。而在“觅食”这一点上,“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所以,树立自己觅食的意识、提高自己觅食的能力,实乃立身之本。
有一种寄居蟹,它不但“白住房”,吃的也是坐享海浪带给的食物,于是,它只能饥一顿饱一顿、有上顿没下顿地在朝不保夕中艰难度日,即使不夭折,也长得又瘦又小,成不了大器。原因何在?自己不觅食,一味接受赐予的结果。
而南美洲的鹰却不同。它们鸷猛强悍、爪坚喙利,翅刚健而富有弹性,体健硕而不乏敏捷,捕猎时或一飞冲天,或直射大地,百发百中。然而,这种高超的觅食本领绝非天生,是鹰妈妈“残忍”地迫使孩子练就的。在雏鹰刚长出翅膀时,妈妈要啄烂它们的羽翼,让翅膀再次发育,使之更丰满有力。在刚学会低空飞翔时,妈妈会叼起雏鹰飞向高空,然后狠狠地抛下悬崖,逼迫孩子振翅飞离巢穴,去独立觅食生存,就这样,这种鹰才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拥有傲视万物的一席之地。
其实,不仅动物里有寄居蟹一族和苍鹰之辈,世间同样有令人讨厌和值得点赞的人。
据报载,有年轻的小两口,他们生了孩子后,还赖在父母家里白吃白喝,一家三口一齐啃老,害怕经受社会上的艰辛,父母催促也不去找工作。请问这两位,父母百年后你们怎么办?如果年轻人都这样,家国希望何在?还有一些吃青春饭的女人,她们以色事人,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只想过寄生虫一样被包养的生活;试想,等到她们人老珠黄、风韵不再,恐怕免不了凄凄惨惨戚戚吧!可见,及早培养自己觅食的意识和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啊!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清代康熙年间 ,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还乡,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修了一座桥,子女们有的不理解,他说,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天地自己闯,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在他的鞭策下,子女们不靠父亲这棵大树,各有各的作为。
远见卓识的父母,深懂爱子之道,其真爱就是“为之计深远”;志存高远的子女,不会依靠“喂食”生存,他们会紧紧抓住觅食机遇,努力掌握觅食本领,争做自立自强的人。因为,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己觅食永远是生存之本。
这是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所以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眼球,评为一类文上,其显著的特点有二:
一、细针密线的外在结构。第一段紧扣材料做总起,点题明旨,快捷利落;第二、三段从低级动物的角度分层次逐一论述;第四段虽为短短一行文字,但其承上启下,为论述的递进接榫拱桥;第五、六段从高等动物——人类角度做深入的对比论证;末段总括全篇,强化要旨,与首段遥相呼应,织就浑然天成的外在结构。
二、严谨顺畅的内在逻辑。为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文章在道理地阐发中,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照等方法,古今结合、缘事推理,使“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义理阐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自然顺畅,雄辩有力。
老刘在山上捉到两只猴子。他把猴子带回家,想训练它们的表演能力,帮自己挣大钱。
他精心为猴子制做了衣服帽子,专门跑外地买回桃子、栗子、核桃等许多猴子喜欢吃的果子。说来奇怪,两只猴子虽同栖同起、关系亲密,但表现出的性格、行为却有很大差别:同是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只一会儿,较大猴子感觉不舒服了,会脱下来,丢到一边;较小猴子却不在乎地穿戴在身上。给它们食物吃,大猴子总是自己挑选,从不接受老刘给的;而小猴子却是接过就吃,而且来者不拒,给几个就吃几个,甚至还眼巴巴盯着盛果的篮子。
老刘先训练它们的站立行走和翻跟头,每行走一圈或翻一个跟头,就给一个果子吃。训练一开始,老刘敲锣、呼喊,较小的猴子很兴奋,它接受穿衣戴帽(后来还会自己寻找衣帽、主动穿戴),小眼睛滴溜溜转动,老刘让它走圈就走圈,让翻跟头就翻跟头……为了多吃果子,小猴子不停地走圈、起劲地翻跟头,特别享受被赏赐的快乐。可大猴子却表现得十分冷淡:对老刘的敲锣、口令,似乎充耳不闻;给它穿衣戴帽,仅仅一会儿就脱下丢掉;让它走圈、翻跟头它不听;给它食物吃,也视而不见;即使用鞭子抽它,它也只是本能地躲闪。总之,大猴子不配合训练,只是惯于两眼呆呆想着自己的心事。
如此训练若干天后,小猴子因听话、食物吃得多,很快就膘肥体壮、精神头挺旺盛。而大猴子,由于老刘不让它拿东西吃——它宁可挨饿也不像小猴子那样听话——竟然瘦得皮包骨头,只能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活着。老刘看着它越发来气,就把它赶走了。
可是,老刘并没赚到钱。原因是小猴子好吃懒做、得了肥胖症,仅凭它那只会走几圈、翻几个跟头的演技,并没有多少观众买账,挣来的钱还不够给它买食物的。不久,老刘就无奈的放走了小猴子。
不料,第二天小猴子又回来了。老刘只好牵着它,亲自送它回山。巧的是,在山中老刘看到了那只大猴子。大猴子此时今非昔比,判若两猴:见老刘和小猴子到来,它奔跑跳跃、爬树摘果,不停地鸣叫,向小猴子示意。老刘见它们有了伴,就把小猴子放在了山上。
然而,当半月后老刘再到山上时,发现小猴子已经死了。原来,小猴子肥胖身躯已不能很好地爬树,适应不了竞争激烈的野外环境,居然活生生地饿死了。
这是篇寓言故事,审阅老师所以给满分,其理由如下:
一、创新的形式。通过寓言形式,讲述了两只猴子的故事。虽没有引人入胜、波澜起伏的诱人情节,但猴子的不同命运,耐人寻味,这比一般的说理文章更耐读。
二、准确的题旨。依据材料关键语,准确地提炼出“习惯于接受给予,会因丧失觅食本领而无法生存”的观点,并将其巧妙地寓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之中来演绎。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全文虽没有只言片语的议论却胜似议论,作者的观点一看即明。
三、巧妙的手法。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自然平实。通过生动地对比描述,揭示出文章主题;且形象生动、真切可感。篇末三段虽然极其概括,但简洁之中激发读者联想、思考,有着发人深思、缘事究理之功效。
吉林一考生
吉林一考生
就随意给喜欢的动物喂食的做法,自然保护区对游客提出“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的严正警告。文题材料告诉我们:像这样貌似关爱地 “喂食”,仅仅是人为了满足自己 “喜欢”的精神需求,实际上妨碍了生物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是一种不小的伤害。
不是么,翻开《生活大百科全书》一些因为喜欢而滥加“喂食”,进而致害的例子随处可见。
一个年轻人精心地种下了一小畦水萝卜。看着长势良好的秧苗,喜悦中的他越发细心经营:勤松土、多施肥、常浇水,呵护备至,期盼萝卜长得更加茁壮,收获硕大的果实。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他的萝卜长得很差:长不足3寸,粗不过3厘米,还过早地糠了心。请教农艺专家后他才知道:原来,萝卜生长要有个“蹲苗”过程,即在一定时期内控制灌水施肥,迫使“饥渴”中的秧苗深扎根系,茁壮植株,这样,植物才能在获取强大的生存能力之后,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实例不难看出:植物生长有其规律,一味辛勤地滥加“喂养”,不是正当关爱,而是一种伤害。
有人喜欢帝王蛾,悲悯它破茧而出时漫长的艰辛和挣扎的痛苦,用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钻了出来。然而,得到了救助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而是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双翅、匍匐在地上的小爬虫!原来,那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生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从而永远与飞翔绝缘。蛾的不幸与给动物喂食同理,动物不劳而获惯了,会丧失觅食能力,进而也失去了生存的本领。可见,滥加喂食,就是伤害。
不仅“喂食”会伤害到植物、昆虫,就是人的培养也经不起滥加“喂养”。布莱克有一句名言:“修凿可以使道路平直,但只有崎岖的未经修凿的道路,才是天才的道路。”父母是开凿匠,能为孩子开辟一条平坦的大路。但是,他们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开凿道路,当撒手人寰、无法再做“喂养”时,孩子面前将出现一条未经开凿的道路,走惯平坦大道的他们就会心生茫然,陷入困境。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代那位扶不起的阿斗,今天诸多堕落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不都是有力的证明吗?
这是篇所以被评为一类卷上的满分,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巧于拟题,善于开局。文章紧扣意旨拟题,凝练概括、简洁醒目,观点鲜明,吸人眼球、使人欲一读而探其究竟。开篇直击材料要点,三言两语,发表议论,点明题旨,亮出观点,在引起读者阅读欲望中,自然开启下文。
二、选材典型,思路清晰。文章选材广泛,论据翔实,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还有人类的,多类结合,以一当十,都能很好地佐证“滥加‘喜欢,实为伤害”观点。通篇紧扣观点行文,由植物而动物再人类,从低等到高能逐一列举,在彰显清晰脉络,充分说明说理的同时,更揭示出关于自然、社会的极其普遍意义。
得分点 善于拟题巧妙开局,选材典型论证严谨。
甘肃一考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在中国,对于孩子,家长的态度永远是大包大揽,赶在孩子前面把问题解决完,而很多孩子既厌恶父母设计的路,又怕走错路辜负父母的期望,在亦步亦趋中变得迷茫,其实,父母应该把孩子交给社会,让他们独立地面对生活,在克服各种困难之中学会生存的技能。
傅雷曾在家书中这样告诫儿子:“希望你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艺术家,每个人唯有先做好人,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平坦。”对于儿子,傅雷所给的并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源源不断的培养和教育,在一封封家书中,他告诉傅聪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那些循循善诱的语句,娓娓道来的语气,让一个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溢于纸上。他不像很多父母一样,为孩子铺好前路,而是放开手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曾国藩是近代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他在治家教育方面也很有章法,“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是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在教导孩子读书、做学问、勤劳、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他下足了功夫,他的教育理念是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也说明了他的教育思想。正因如此,后来曾国藩的长子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次子研究古算学有相当成就。所以,父母只能给予孩子的是好性格,好习惯。而孩子的路,还得依靠他们自己走。
曾经为“鹰式教育”所深深动容,当幼鹰到飞行期时,母鹰就会对幼鹰进行飞行训练,而母鹰并不是像其他鸟类一样耐心地一次又一次教幼鸟起飞,而是将幼鹰直接推下悬崖,并不是它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而是它的生活经历让它坚信:被淋湿的翅膀,才拥有穿越过暴风雨的力量,强壮的双翅才能更自由地翱翔于蓝天。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给孩子“松绑”,是现代父母的必修课。小草因为坚韧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凤凰浴火后才能重生,雄鹰因搏击风雨而翱翔于蓝天,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父母们,请放开你们的双手,给孩子松绑,让他们去走自己想走的路,遭遇应有的挫折,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强大。
这是一篇写得较为平实的议论文,文体清晰。作者没有在古代里转圈圈,没有把笔墨伸向古人,没有大写特写古人古事,而是取材生活,取材学习,取材名人教子。非常熟悉傅雷、曾国藩的教子故事,并欣赏“鹰式教育”,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给孩子松绑,让孩子自己去闯,哪怕头破血流;温室里的秧苗是永远长不大的。此外,文章语言顺畅,引论贴切,如开头引论陶行知的话,结尾引论君子小人、野火烧不尽句等等,贴切而颇具说服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