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
【摘要】本文从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入手,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全体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等活动,实现基础的数字化校园。
【关键词】数字化高等学校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下面就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和认识作一分析。
一、“三个到位”确立优先意识,健全保障机制
1.意识到位。我校在1998年就投资建设了千兆校园网,信息化起步较早;投资千万元,一是建设了新校区万兆校园网,遵循网络的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采用三层架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使用支持万兆交换机,汇聚层使用全千兆交换机,接入层使用性能可靠的1000M交换机,二是全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全校广大教职工充分感受到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2.组织到位。学校成立有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教导处、信息中心负责责督察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3.管理到位。为保证设备高效运转,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用于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工作高效,安全运行,信息畅通。
二、“八个实现”构建技术平台,保障信息化高速运转
由于意识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教室多媒体化。建设多媒体教室85个,网络教室20个,实验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录播教室5套,远程学习交流平台2套。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软件开发设备,可以实现音像的剪辑、课件制作和电子备课。这些设备的配置,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2.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新校区建设万兆核心,全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全校微机高速运行,全校师生可实现外网,内网高速访问。
3.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为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我们创建了学校网站。组建各处室网站,作为学校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目前校内网络共享信息已经包含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等多类型资源。
4.实现校园办公无纸化。一是利用学校网站为学校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架构平台,使学校逐步跨入电子化、无纸化办公阶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各项技术服务进行教干教师管理。
5.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学校实行网络大集体备课。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大集体备课坚持“分工协作的个人电子备课-交流互动的集体网络研讨-学科带头人集中网上修正-教导处网上业务把关-课堂跟踪网络提交反思”的备课程序,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集体备课借助网络高效运转。
6.建设了标准化考场,实现了考场秩序化。标准化考场包括:试卷保管室、考点试卷运行路径监控、考务工作室、指挥监控室,并且设有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
7.建设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监控、校园监控和寻址广播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无盲区,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8.实现了校内生活一卡通。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建设了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双备份,有力的保障了数据安全。目前已实现食堂、浴室刷卡、超市消费,图书管理系统、教室教学刷卡系统、计算机教室刷卡系统、无障碍考勤系统等。
三、感受和启示
数字化校园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高校管理者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性价比适中的管理系统或技术设备,而不要盲目追求功能全、性能优、价格高,以避免造成“自动化浪费”。
总之,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它也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理念,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型可供人去参考或复制。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信息发展的步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