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超++孙婧文++臧英杰
摘 要:本文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主流观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沈阳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借鉴,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系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各种制造环节、工艺和过程,改变原材料的用途,将其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业务活动。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还包括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等活动。其分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制造业现已成为沈阳市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沈阳市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农、林、牧、渔业)、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等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和“引擎”,已成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中间投入性。二是人力和知识的高资本密集性。三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性。四是产业关联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流行观点
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以Cohen和Zysman,(1987);Rowthorn和Ra
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ir和Meliciani,(2003)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需求的遵从地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我国学者张世贤也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和市场,服务业才有可能获得高的要素投入回报。江小涓、李辉的研究指出,虽然过去20多年里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却能在这段时期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刘培林、宋湛认为,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从其内在属性上看,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产业,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将大量资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成本大于投入制造业的机会成本。
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以Pappas和Sheehan,(1998);
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我国学者江小涓和李辉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以Park和Chan,(1989);Bathla,(2003)的观点为代表。其机理是: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诸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我国学者顾乃华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进一步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期,除了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也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我国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服务业正承担起破除制造业体制改革“瓶颈”、减轻改革阵痛的功能。
四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以Lundvall和Borras,(1998)的观点为代表。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我国学者周振华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endprint
关于上述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总体看法是:“遵从论”和“主导论”都过于偏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比较切合实际;“融合论”反映的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生产性服务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随着产品生产与服务功能的不断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 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另一方面,服务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总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这种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一是发展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主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随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演进的客观需求,必然要求我们在一些制造行业和区域建设尽可能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使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制造业的经济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产业联系密切的诸多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除了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可见,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应仅仅是针对制造业,而是应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促进、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制造业内部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活动逐步外包,进而促进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性服务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效依托。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加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化趋势形成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对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渗透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制造业只有借助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才能取得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支配权,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优化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更好地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并行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二者缺一不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问题研究[J].浙江省统计信息网,2011-03-02
[2]严任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工业技术研究,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