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金融腐败经济学的分析

2014-10-17 18:19宋丽娟
企业导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

宋丽娟

摘 要:本文将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金融腐败现象,在此我是把它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来分析的,并且从两方面的腐败给中国的金融腐败下了一个经济学的定义。除此之外,本文还将全面分析金融腐败的成因,并且针对腐败原因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抑制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对策,力求减少腐败,使金融主体不能腐,不愿腐,不敢腐。

关键词:金融腐败;经济学;分析

一、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近几年,中国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触目惊心,令人匪夷所思,这已经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现象激发我们探索其本质,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金融腐败从经济学领域做出明确定义。对于金融腐败的定义,很多词典都有自己的解释,大致都是解释为行为堕落,腐败行为,(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政治腐败等,还有的词典则是着重强调道德腐败,不诚实。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的金融腐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我对此进行归纳总结。首先,从狭义来看,腐败一般是用来形容政府官员的贪污受贿和以权谋私的不合法行为,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对腐败所作出的解释,腐败就是国家官员昧着良心,以权谋私,违反社会公认准则的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畸形政治现象。其次,从广义来看,腐败是指一切利用行政权和资源配置权等垄断权力所进行的不按法律法规办事,以权谋私的不合法行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滥用,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实说到底,腐败就是官员的一种自私自利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以上都是从政治和法律及道德层面对腐败做出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就从经济角度来进行研究,给出它经济学上的明确定义。

如果把腐败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来解释的话,那它就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经营活动。这些金融腐败人员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渴望用最少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这是所有金融参与者的共同美好想法,但是某些利欲熏心的人就会投机取巧,精心计算每一分投入、每一分收益,总是渴望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综合解释金融腐败的定义,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腐败就是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监管单位等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经营金融业的权力,和金融监管单位工作人员的金融监管权力结合,所进行的谋取私利以及小集团利益的经营活动。这是从经济学角度对金融腐败做出的比较明确的定义,总之,无论是金融机构谋取私利还是金融监管部门腐败,这些都是违规违法行为,都是建立在拥有稀缺资源配置权等垄断权力的基础上的。

二、金融腐败的经济学成因

(一)金融腐败的成本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预付成本。预付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取得腐败权力所提前预支出去的成本。例如,通过非法渠道买官衔的支出、陪同大官阿谀奉承拍马屁的精力支出以及因此而遭受到的精神损失等。要想获得腐败收益,这些预付成本是底线,也就是经济上所说的盈亏点。预付成本越多,腐败收益就越大,同时腐败程度也就越深。其次,我们再来分析直接成本,一般来说,金融腐败的直接成本是比较小的,只要批字条、伪造账册即可,偶尔也需要以送礼的形式来疏通人脉,但也经常都是公款支付,所以就腐败者来说直接成本小,但是对于社会总资产来说,直接成本大。由于我国的法律机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又比较薄弱,所以才会增加腐败机会。最后,我们注重分析一下交易成本。所谓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腐败分子为了将权力变成个人财产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种成本的高低是不固定的,跟制度的漏洞以及权力交易市场的发育程度都有关。一般来说,制度的漏洞越大,寻租的机会也就越多,交易的成本也就相应越少。而权力交易的市场发育越成熟,交易的渠道就越多,腐败交易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也是如今金融腐败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金融腐败的收益分析。所谓的腐败收益,就是腐败者通过腐败所获得的收入。一般来说,腐败者的收益包括两方面,即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显性收益也就是金钱、有价证券等实际收入。还包括灰色收益和黑色收益。其中的灰色收益是指逢年过节的感情投资收入,黑色收入是指权钱交易所得到的回扣和贿赂等。隐性收益也就是精神收益,是腐败者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说到底,就是他们在腐败行为后逃脱法律惩罚所获得的精神快感。腐败者的腐败行为越严重,那么腐败收益也就越大,两者是成正比的。

社会上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稀缺性”。面对这种稀缺性,我们的选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是这种选择在利欲熏心者面前,却成了一条非法获得最大化收入、最大化利润,却放弃自身廉洁的不归路,这是金融界的悲哀。

公共利益和个人自身利益有时会出现矛盾,这种时候是最容易产生腐败机会和腐败诱因的。当出现这种诱因时,公务员也常面临着腐败与廉洁的两难选择。选择廉洁,他们获得的是三险一金的固定工资和一种道德满足感,而选择腐败,他们则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直接贿赂收入,也正因为如此,多数的公务员还是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鼠目寸光,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走上了金融腐败的不归路。

三、抑制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监督机制。首先要改革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早期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民营化,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后来又组建了类似的国资委,但是这种探索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借鉴国外的银行业治理结构,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建议政府尽可能退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财政职能方面尽量放宽,使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改变以往的高层管理者个人集權决策为集体决策,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集体决策规则,如不记名表决和多数票通过制等。

(二)增加对金融人员的宣传教育。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是一个十分堪忧的现象。一般来说,如果监管者的思想素质不高,那么抵御腐败意识的能力也就比较低下,因此,增加对金融人员的反腐败宣传教育在我看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必要。首先,应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内心潜在的贪欲苗头给熄灭,使其腐败念头能够消失在萌芽状态。教育方式一定要得当和有针对性,逐渐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所有从业人员都能恪尽职守,自觉遵规守法。

(三)完善对腐败者的惩罚机制。我国在金融腐败的惩罚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完善对腐败者的惩罚,可以加大对他们的打击力度,增加他们腐败交易的成本,使他们畏惧腐败,不敢腐败。首先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公众的监督和媒体的曝光,让那些腐败官员即使有后台有人保也不敢大肆胡作非为。从这种方面来看,舆论无形的力量对腐败监督反而更具威慑力。其次是建立惩罚性经济机制。对贪污腐败要加强惩罚力度,将他们的非法所得全部上缴,还要对他们进行民事诉讼,剥夺个人所有财产,并处以罚款和现金,使他们对贪污腐败的惩罚机制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伸出贪污之手。

小结:金融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堪忧。因此本文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腐败做出了明确定义,同时考虑到腐败成因盘根错节,本文针对金融腐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成因分析,同时还提出了抑制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对策。反腐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金融机构、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周南.推进廉政建设防范金融腐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87-88.

[2] 赵江红.金融腐败的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56-57.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简明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