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思考

2014-10-17 17:10张美荣
企业导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种地营造城乡

张美荣

摘 要:本文从分析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原因入手,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

一、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原因探析

寿光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中国蔬菜之乡。目前从事蔬菜大棚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年龄偏大,30岁以下的很少,而且30岁以下的由于外出打工、大学毕业就业等原因,多数在外买房,呈现出“在家务农的越来越少,在外买房的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预计

10年后在家以当前形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会出现缺失。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轻农厌农思想的影响。在过去的农村,人们喜欢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人,而今天,老实在家种地不再受推崇,留在农村种地的青年往往被人看不起,认为他们“连打工的本事都没有”。同时,中国人向来以“跳出农门”为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光荣”,而留在农村种地“丢人”。尽管目前寿光市种大棚的收入并不比打工低,但年轻人宁愿打工拿月收入一两千元的工资,也不愿从事父辈的工作。“觉得丢人”、“在上班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是这些农村孩子不愿再和土地打交道的直接原因。

(二)农业生产劳动繁重的影响。今天的80后、90后其生活条件已发生了很大为变化,即使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年轻人,所受到的呵护和关爱也是他们的前辈无法想象的。这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厌倦艰苦的、长时间的农业劳作,也缺少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渴望获得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首先,他们从小目睹了父母从事农业生产的艰辛。一方面,生产劳动时间长。另一方面,要经常顶烈日,有时暴雨淋,特别是大棚种植正值隆冬,时常遭受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所以,虽然种菜一年可以挣不少钱,但他们所吃的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因此,田间地头4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他们宁愿少挣一些,也不愿意吃这份苦。其次,农业生产繁琐。农业生产需要精耕细作,最忌讳马虎了事,选种、播种、整地、施肥等过程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多数年轻人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对这些农业常识掌握得并不多,更不要说一些农业新技术。他们一般从初中、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就走打工就业之路,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 对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信心,打工收入再低也不想回村务农。

(三)城乡生活差异的影响。城乡生活差异是农村年轻人离开土地涌向城镇的巨大动力。首先,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尽管农村的情况已有很大改观,但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次,农村人一般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耕生活,而年轻人更向往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城市工作生活,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作之外还可以休闲娱乐。此外他们或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为让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坚定了彻底离开乡村的决心。“出来了就不回去了”,是我们到农村调研时常常听到的话。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一)加强教育引导,塑造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現实难题,而且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要想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不断涌现,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切实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人人认可的光荣职业。过去“农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至今有许多人不想当农民,有不少人的话语中流露出当农民是无奈的选择。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让大家特别是农村年轻人看到,从事农业生产是有前途的,在农村可以大有可为,给予务农者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不能一提到“农民”,就产生负面联想,而是要逐渐形成职业概念。二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当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推动农民的终身教育,加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升学与就业兼顾、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三要加强对青年农民的农技培训。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要从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我们当地实际出发找好培训技术的课题,让培训能吸引青年人主动参与。要采取面授和示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深入到田间地头,使参与培训的人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要强化政府的市场引导作用,创造条件,把想创业的青年人组织起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并走上规模化。要长期坚持培训,做到农村需要什么,政府就及时培训什么,从而把广大的农村有志青年紧紧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二)建立健全机制,吸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这就要建立健全机制,营造成长的适宜环境。一要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营造社会环境。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门槛,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让全社会认识到农民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营造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二要完善土地制度,营造法律环境。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三要完善政策,营造务农环境。要完善融资担保、税收优惠、风险保障等方面政策,从而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尤其是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扶持和引导,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农村也有感情,需要较早地进行职业认知与实践,促使他们爱上农业。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环境。这里的“城乡一体化”更确切的是“双向城乡一体化”,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而应是农民愿意进城就进,城里人愿意下乡就下,这就要把城镇建得更像城镇,把乡村建得更像乡村,让城乡相互吸引。只有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彻底融入城镇,才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空间;只有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农业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三)完善服务保障,留住新型职业农民。要将更多人才留在农业,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更多扶持,营造一个相对灵活、适当倾斜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这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彻底解放劳动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之间道路、农村田间道路建设,彻底解决行路难问题;改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减少农业人才在农村生活上的困难;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传统农村变为生态农村、幸福农村,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留在农村,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应顺应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新方式,拓展农村人才成长渠道,使各方有志于农业的人才无忧无虑地流向农村、留在农村,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种地营造城乡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种地钓鱼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城乡涌动创业潮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