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平
摘 要:杨巨源系中唐诗人,今存诗一百五十余首。他的诗作既有意境开朗阔大之作,也有婉曲微妙的佳篇,呈现出中唐诗坛少有的健朗、豪迈的精神风貌。其苍浑劲健、清婉柔美的诗风,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杨巨源;诗歌风格;苍浑劲健;清婉柔美
中唐诗人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九朝。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1]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璘《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2]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计一百五十余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杨巨源作为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唐诗人,前人可谓赞赏备至,但当代学术界对这位中唐诗坛名家创作的研究成果很少,特别是研究他的诗歌风格很少有人撰文,有感于此,笔者撰写此文,拟对杨巨源诗歌的艺术风格作一些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边塞军旅诗是唐诗的重要品种,也是中国古代诗史上的奇葩。盛唐诗坛涌现出以高适、 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杰出边塞诗人。到了大历时期,还有擅长写边塞七绝诗的李益和写了一组军旅五绝诗的卢纶。大历以后,边塞军旅诗逐渐稀少,而杨巨源在元和、长庆年间创作了大量边塞军旅诗作,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卫国豪情,诗风呈现出一种健朗、豪迈之情。他的诗多写边塞军营生活,描绘塞外寥廓荒寒的景色环境,表现戍边将士行军、征战、出猎等生活场景,抒发他们为国杀敌建功的豪情胜概。例如《赠史开封》:“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鼓角回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诗人在赞述史开封誓师杀敌、行军征战的经历中,显示了唐军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气势。又如《和裴舍人观田尚书出猎》,写魏博节度使田弘正“飞鞚拥尘”、“弯弓开月”的出猎雄姿,读来似觉朔风扑面。又如《圣恩洗雪镇州寄献裴相公》诗云:“天借春光洗绿林,战尘收尽见花阴。好生本是君王德,忍死何妨壮士心。曾贺截云翻栅远,仍闻冻下营深。井陉昨日双旗入,萧相无言泪湿襟。”诗人满腔热情赞扬裴度统率大军平叛并对贼酋责以大义的赫赫功勋。通首豪气磅礴,结句“萧相无言泪湿襟”表现裴度的激动神态与复杂心情,慷慨壮烈,震撼人心。
在战事频繁的中唐,诗人有对战争的理智和冷静的思考,更有对战争给征人带来痛苦的深深同情,诗风沉浑。例如《长城闻笛》“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借孤城笛声,写戍边将士凄凉苦涩心境,“秋风老将心”一句为全诗主旨。写来饶有情致,气韵沉雄。纪昀谓:“唯起调‘林字趁韵。且长城不应有砧声,‘砧字亦不免趁韵。”(《瀛奎律髓刊误》)似求之过实,盖文思之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不一定要全部见于眉睫之前。况近观孤城,未必无“林”,而笛声则可假想象以接思妇之砧声,意为笛声断续随风,又断续风随断续砧,其情致如此,不可谓之“趁韵”。
杨巨源是一个忧国忧民、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亦凸显出一种深婉之风。如《寄江州白司马》“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题寄白居易,故仿白体。此诗破题如道家常,询其近况。后三联尽是劝慰语,江州山水可赏,而东林空门则莫拘牵,须知犹可自致于青云之上。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一气转折中自见风骨,故尔可喜”,颇为贴切。
杨巨源的写景抒情诗为人所称道。诗风清婉,造意奇特,词彩瑰丽。如《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咨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这首送别诗一下笔便直写自己曾到杭州并亲眼见了海门潮色日光之美景,下半篇又设想两位友人咨询公事、细论诗情。诗的构思新巧,想象奇丽,语脉流贯,意境动人。金圣叹在《选批唐诗六百首》卷六极口称赞:“送人诗,此为最奇。”孙琴安先生评杨巨源七律“骨力苍劲,颇有健气,又时有盛唐秀赡韵倩之音”是中肯的,因而王夫之称赞杨巨源七言诗为“中唐第一高手”。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折柳相赠,借柳寄情之诗词始于春秋、昌于汉朝,盛于唐朝,它在唐宋诗词中不胜其数,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故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习俗。古人赠柳寓意: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中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最具巧言令色,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诗人以柳丝谐音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难舍难分之情。全诗浅显、易晓,明白如话,如灵心一闪的感悟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细腻、情感真挚的一面。构思深巧婉曲,诗风极为清婉、柔丽。
杨巨源今存七绝二十五首,其中不乏构思巧妙、因景造情、婉而多味之作。《城东春早》尤为精彩:“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首诗于清新、自然的语言中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写出了早春之神韵。第三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为轻快,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堪称佳篇。
总之,作为“中唐第一高手”的杨巨源,他的诗既有意境开朗阔大之作,也有婉曲微妙的佳篇,呈现出中唐少有的健朗、豪迈的精神风貌。其苍浑劲健、清婉柔美的诗风,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 [唐]李肇、赵璘撰.唐国史补·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