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箭+陈子华
收稿日期: 2014-02-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2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2YJA630090)
作者简介: 马 箭(1987—),女,湖南长沙人,工商管理博士,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经济学;陈子华(1963—),男,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医院管理。
摘 要:基于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考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文化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增长中的作用还不明显;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为主,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
关键词: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108-07
一、引 言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态势,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1]。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广泛兴趣。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企业的投资模式,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2],而且能显著提高国家的就业水平,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3]。文化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特征,适宜积聚式发展,而且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具有外部性,因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往往要远大于对GDP的贡献率[4]。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加快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弄清楚文化产业增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如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二是技术的进步,如经济发展中新技术的引入和管理经验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本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等;三是效率的提高,如经济改革中引起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等[5]。因此,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每种生产要素对其发展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首次提出以来,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就引起了大量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人力资本作为劳动和资本之外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对各国的文化、社会、经济、就业、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6-9]。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10]。作为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增长都有着显著的影响[8],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人力资本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1]。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放入生产函数,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相同的积累速度导致了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12];另一类则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可用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认为即使没有人力资本积累,也会有经济增长[13]。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快速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6]。
提高产业效率的首要前提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领域有很多新兴行业,如动画、网络、数字媒体等,需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知识,才能将现代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更需要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技能,并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14]。因此,人力资本不管是对文化产业产出的增长还是效率的提升都有着比一般产业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讨论大多都还仅限于理论层面,在实证研究方面仅有部分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14-16],而从要素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则还没有见到。本文在测算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相互之间的长期与短期均衡关系,分析短期和长期均衡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
二、理论模型构建
当前传统生产函数均是采用C D生产函数的形式,认为产出受到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影响,其基本形式为:
Yt=AF(Kt,Lt) (1)
之后,Solow对传统的C D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同等性质的生产要素投入看待,将技术进步看成外生变量,从而形成了考虑人力资本的Solow经济增长模型,扩展Solow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t=AF(Kt,Lt,ht) (2)
其中,Yt,Kt,Lt,ht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根据Lucas[12]的人力资本外部内生性生产函数的观点,人力资本存量(Ht)可以表示成劳动投入(Lt)和人力资本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ht)的乘积,即Ht=Ltht。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构建文化产业生产函数模型形式如下:
Yt=AtKαtHβt=AtKαt(Ltht)β(3)
其中,Yt为t时期文化产业的总产出, Kt、Lt、ht分别表示t时期文化产业的物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At为t时期的技术进步水平,α、β分别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于文化产业的总产出弹性。
对式(3)两边取对数有:
ln (Yt)=ln (At)+αln (Kt)+βln (Ht)(4)
在式(4)的计算中,考虑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导致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则式(4)变为:
ln (YtHt)=ln (At)+αln (KtHt)(5)
对式(5)进行回归,即可求出ln (A),α和β的值。
为了分离出各个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产出的贡献程度,对式(4)两边分别关于时间求微分可得:
dYtYt=dAtAt+αdKtKt+βdHtHt=
dAtAt+αdKtKt+βdLtLt+βdhtht(6)
根据式(6)的结果,可以将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四个部分构成。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通常将各个变量的微分用一阶差分来代替,则可以得到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率的最终分解公式为:
HT5”SS〗ΔYtYt=ΔAtAt+αΔKtKt+βΔLtLt+βΔhtht(7)
根据式(7)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可以得到物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进步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EK=αΔKt/KtΔYt/Yt×100%
EL=βΔLt/LtΔYt/Yt×100% (8)
Eh=βΔht/htΔYt/Yt×100%
EA=1-EK-EL-Eh
式(8)中,EK、EL、Eh、EA分别为物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进步对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了进一步确定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本文在对各国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均衡分析,其基本模型形式为:
Δln Yt=β0+∑1i=0β1iΔln Kt-i+∑1i=0β2iΔln Ht-i+
∑1i=0β3iΔln Yt-i+β4ecmt-1+εt (9)
其中,εt为随机误差项,ecm为短期调整系数,其绝对值越大,则表明纠正系统到均衡速度越快。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分析过程中选取投入和产出方面的所有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国家相关部门从1996年开始才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数据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因此,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6~201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在相关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较为系统统计的主要包括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艺术业和文化业四个核心产业,文化相关产业的数据则较难获取,因此,本文中所涉及的文化产业数据仅仅只包含这四个核心产业,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本文中则没有考虑。
1.文化产业产出数据。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属性的特点,划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经营性文化活动两大类。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的派生分类,有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其中文化服务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服务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服务主要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衡量经济整体产出最常用的指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产出的基本指标,其值为文化产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之后的余额。基础数据取自于历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并且按照1996年的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
2.物质资本投入数据。
本文选取当前关于物资资本存量测度应用最普遍的“永续盘存法”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物质资本的测度方法。按照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使用该方法需要涉及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年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和折旧率四个指标。其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用我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表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折旧率参照王小鲁、樊纲[17]选取δ=5%。关于基年文化产业投资存量的确定,则采用Chou[18]的方法,假设第一期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是过去投资的加总,则投资时间序列可用下式近似表示:
I(t)=I(0)eλt (10)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I(t)=ln I(0)+λtt=1,2,…,n (11)
对式(11)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I(0)和λ的值,然后得到第一期的资本存量为:
然后可以得到历年的文化产业资本存量如下:
3.劳动投入数据。
劳动投入指标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本文用各年度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具体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4.人力资本投入数据。
近年来,许多研究文献对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一般都转化为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或收益水平的加权代表人力资本总量,如人口核算法、劳动者报酬法、教育经费法、学历权重法和受教育年限法等。由于人力资本的数据多为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能为数据分析提供尽可能多的工具,因此,本文对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估算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
受教育年限法主要使用投入角度来度量人力资本水平,即将劳动力按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并进行加权平均。各年文化产业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基础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按照统计年鉴上的分类结果,本文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七个层次,其平均受教育年限按照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分别设定为0、6、9、12、15、16和18.5年。则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ht和Ht分别为文化产业各年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Lit为受教育层次i第t年的就业人数,Wi为受教育层次i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四、实证分析
(一)文化产业增长各因素贡献率的测度
利用1996~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式(5)进行回归,得到分析结果为:
上述回归结果显示,方程变量的回归参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拟合优度与F检验结果均比较理想,说明回归方程整体效果较好。由回归系数可知,物质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弹性系数为α=0.6011,则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β=1-0.6211=0.3989。
为了检验上述方程中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伪回归”现象,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结果表明残差在5%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残差为平稳序列,模型中的回归关系存在。
从表2和图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1996~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长情况来看,资本投入是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年平均贡献率达到了84.01%,劳动投入次之,其年平均贡献率为18.57%,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只有7.29%,说明人力资本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9.87%),说明技术进步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依赖资本和劳动投入,产业增长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人力资本投入虽然有利于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但贡献作用很小,说明当前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尚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有:(1)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征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商榷余地,而且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可能会导致分析数据的误差。Vandenbussche等[19]、彭国华[20]认为,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具有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而不是平均人力资本,因此,本文所采取的人力资本水平的量化方式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然而当前文化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仍然明显偏低,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存着明显的劣势,文化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还没有完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极大的限制了对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16]。技术进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平均贡献率为负,其主要可能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教育和研发投入一直不高,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使得文化产业一直缺乏技术竞争优势。然而从2007~2012的年度数据来看,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则最少在30%以上,这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被迅速体现出来。
从历年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各个因素的贡献率结果来看,物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各年度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方向和程度上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说明各个因素对历年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其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且在当前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和内容均还有着较大的争议,这就使得国家对于各年度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模型分析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2)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出总量有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一直较低。此外,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产业发展诸多理论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21,22],这就必然会导致各个因素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差异性。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均衡分析。考虑到大多数经济数据是非平稳数据,不能直接用来建立回归模型,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必须对指标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指标序列ln Y、ln K和ln H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原始变量ln Y、ln K和ln H的ADF检验结果均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说明它们均是非平稳序列。而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差分变量Δln Y、Δln K、Δln H分别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故所有的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一阶单整,即I(1),则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VEC)
90年代以来,Johansen和Juselius[23-24]提出的多变量协整检验的技术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认可,而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Johansen多变量协整方法比EG两步法优越。其基本思想在于: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变量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同阶差分是平稳的,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原始变量在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符合Johansen协整检验的条件。利用Eview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ln Y、ln K和ln H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可以构造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ln Y、ln K和ln H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具体分析结果为:
Δln Yt=-0.024+1.1232Δln Kt+
(7.55)
2.4859Δln Ht-0.3350ecmt-1(17)
(2.28) (-2.45)
R2=0.84,2=0.80,F=19.71,D.W=1.51
式中,ecmt-1表示回归模型的误差修正项,其系数反映了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达到均衡状态的速度。对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已经为平稳序列,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反映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短期波动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程度。从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短期变动均对文化产业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的系数较物质资本的系数更大,说明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旦受到外界条件的冲击,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将能更快使文化产业发展回到均衡状态。误差修正系数统计学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系数-0.3350说明当文化产业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33.5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存在着较强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在短期波动以后,其中一部分偏差能够得到自动调整。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内生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模型,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通过测算1996~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综合分析了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等要素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相互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年的平均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品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文化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粗放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的贡献,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明显,但从2007年开始其对文化产业的贡献作用有着迅速的提升,说明未来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不断提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虽然短期内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物资资本投入,且发展状态并不均衡,但在长期发展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较强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动均衡。在长期均衡中人力资本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正效应,且人力资本对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弹性(2.4859)要大于物资资本的弹性(1.1232)。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在保持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资本产出比和技术含量,同时不断实现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持文化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存量与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普及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增加所有劳动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提高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断提高高等人力资本在整个人力资本水平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人力资本质量和水平;同时不断优化人力资本作用机制,完善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实现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产业研发投入力度,通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力度,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同时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以推动文化产业朝高新技术方向转型。此外,还要加快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着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各类与高新技术存在密切联系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在研发手段、生产环节、营销渠道、文化产品的保护等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加以创新,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具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106.
[2]Scott A J.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 39(4): 461-490.
[3]Power 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78(2): 103-127.
[4]Kibbe B D, Waskin L S, Conklin T. Creative worker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0.
[5]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2):55-65.
[6]Plummer,P,Taylor,M.Entrepreneurship and human capital:distilling models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to inform polic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4, 11(4):427-439.
[7]Hong,P.Y.P,Pandey,S.Human capital as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of US poverty[J].Equal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2007,26(1):18-43.
[8]Khorasgani,M.F.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ran[J].Educa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Issues,2008,1(3):162-174.
[9]Jiang,Y.T et al.The threshold effect of high-leve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Chinas urban rural income gap[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1,3(3):297-320.
[10]Mobolaji,H.I.Banking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in Sub Saharan Africa (SSA)[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0,37(5):557-577.
[11]Emadzadeh et al.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0,5(1):15-27.
[12] Lucas Jr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13]Aghion,P, Howitt.P.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98.
[14]董亚娟.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7): 29-39.
[15]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6]马跃如, 白勇, 程伟波. 基于 SFA 的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2,(8): 97-101.
[17]樊纲,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25.
[18]Chou J. Old and new development models:the taiwanese experie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05-127.
[19]Vandenbussche J,Aggion P,Meghir 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tial[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11(2):97-127.
[20]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2-59.
[21]郭平,彭妮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34(3):115-119.
[22]林秀梅,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J].税务与经济,2012,(1):47-52.
[23]Johansen S, Juselius 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 52(2): 169-210.
[24]张柯,何菊莲.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述评[J].湖湘论坛,2012,(5):88-92.
(责任编辑:钟 瑶)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e on Human Capital and
Material Capital to Culture Industry Growth
MA Jian,CHEN Zhi hua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 data during 1996~2012, this research measure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uch factors, like 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the economic increase in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short term and the long term equilibria,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culture industry, has also been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attern of an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material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whil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not obvious. Meanwhile, the long term equilibrium result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will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aterial capital in the long run.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ulture industry
[6]Plummer,P,Taylor,M.Entrepreneurship and human capital:distilling models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to inform polic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4, 11(4):427-439.
[7]Hong,P.Y.P,Pandey,S.Human capital as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of US poverty[J].Equal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2007,26(1):18-43.
[8]Khorasgani,M.F.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ran[J].Educa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Issues,2008,1(3):162-174.
[9]Jiang,Y.T et al.The threshold effect of high-leve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Chinas urban rural income gap[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1,3(3):297-320.
[10]Mobolaji,H.I.Banking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in Sub Saharan Africa (SSA)[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0,37(5):557-577.
[11]Emadzadeh et al.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0,5(1):15-27.
[12] Lucas Jr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13]Aghion,P, Howitt.P.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98.
[14]董亚娟.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7): 29-39.
[15]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6]马跃如, 白勇, 程伟波. 基于 SFA 的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2,(8): 97-101.
[17]樊纲,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25.
[18]Chou J. Old and new development models:the taiwanese experie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05-127.
[19]Vandenbussche J,Aggion P,Meghir 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tial[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11(2):97-127.
[20]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2-59.
[21]郭平,彭妮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34(3):115-119.
[22]林秀梅,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J].税务与经济,2012,(1):47-52.
[23]Johansen S, Juselius 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 52(2): 169-210.
[24]张柯,何菊莲.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述评[J].湖湘论坛,2012,(5):88-92.
(责任编辑:钟 瑶)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e on Human Capital and
Material Capital to Culture Industry Growth
MA Jian,CHEN Zhi hua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 data during 1996~2012, this research measure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uch factors, like 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the economic increase in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short term and the long term equilibria,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culture industry, has also been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attern of an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material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whil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not obvious. Meanwhile, the long term equilibrium result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will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aterial capital in the long run.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ulture industry
[6]Plummer,P,Taylor,M.Entrepreneurship and human capital:distilling models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to inform polic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4, 11(4):427-439.
[7]Hong,P.Y.P,Pandey,S.Human capital as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of US poverty[J].Equal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2007,26(1):18-43.
[8]Khorasgani,M.F.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ran[J].Educa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Issues,2008,1(3):162-174.
[9]Jiang,Y.T et al.The threshold effect of high-leve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Chinas urban rural income gap[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1,3(3):297-320.
[10]Mobolaji,H.I.Banking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in Sub Saharan Africa (SSA)[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0,37(5):557-577.
[11]Emadzadeh et al.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0,5(1):15-27.
[12] Lucas Jr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13]Aghion,P, Howitt.P.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98.
[14]董亚娟.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7): 29-39.
[15]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
[16]马跃如, 白勇, 程伟波. 基于 SFA 的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2,(8): 97-101.
[17]樊纲,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1-25.
[18]Chou J. Old and new development models:the taiwanese experie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05-127.
[19]Vandenbussche J,Aggion P,Meghir 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tial[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11(2):97-127.
[20]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2-59.
[21]郭平,彭妮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 34(3):115-119.
[22]林秀梅,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J].税务与经济,2012,(1):47-52.
[23]Johansen S, Juselius 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 52(2): 169-210.
[24]张柯,何菊莲.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述评[J].湖湘论坛,2012,(5):88-92.
(责任编辑:钟 瑶)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e on Human Capital and
Material Capital to Culture Industry Growth
MA Jian,CHEN Zhi hua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 data during 1996~2012, this research measure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uch factors, like 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the economic increase in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short term and the long term equilibria,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culture industry, has also been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attern of an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material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whil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not obvious. Meanwhile, the long term equilibrium result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will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aterial capital in the long run.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ultur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