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萍
海洋意识是指由海洋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上安全等,是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投入力度的大小。全球化和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国比以前更加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益的争夺。相对于韩日诸国,国人的海洋意识普遍淡薄,这必须要引起重视。中国不但应该完成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转变,而且要加强海权、海防意识教育,这是我国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海洋形势严峻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如今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海域使用权属关系不清,海上资源开发不平衡,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82年,现代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它赋予了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权利,也导致了相邻国家间的海洋权益争端更加突出。例如:中日在钓鱼岛的争议,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争端的白热化。
二、国人海洋意识薄弱、现状堪忧
长久以来我们被“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禁锢了某种思维,以为国土面积就是陆地面积。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甚至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调查表明,很多国人以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却不知道海南省除了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外,还包括21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
三、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
1. 中国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
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就一直是以陆地农业经济为主,经略海洋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以农立国的思想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海洋冒险毫无经验,不屑于开展海洋贸易。比如: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关上了中国的海上大门,中国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少,从而使国人原本就脆弱的海洋意识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禁锢。
2. 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
历史课本里关于海洋的教学内容也少得可怜。例如:对宋代的造船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元代的对外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有部分介绍;但对促进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则一笔带过,明代保卫海防、维护海权的抗倭斗争却只字未提。当然,教科书受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增强历史教科书的“海”味,在学生心灵中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四、结合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1. 通过介绍中国辉煌的海洋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海洋业绩。比如:三国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非洲东海岸,中国著名的陶瓷,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物品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到明代,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我国海洋历史,增进对海洋的了解, 接受海洋文化的熏陶,会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增强其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海洋精神。
2. 注重以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海洋忧患意识
近代以来我们也曾有来自海上的屈辱印记。鸦片战争以后的海上交战特别是甲午海战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中国水师的失败而告终。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华民族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海战,万里海疆留下无数仁人志士悲壮的生命绝唱。近代屈辱的历史警示学生,一旦国家丧失了坚固的海防,就无力捍卫民族的尊严,国民也就不再拥有个体的尊严和自由。
3. 要使学生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大计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500多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科学家也预言:21 世纪是海洋世纪。从政治上看,海洋是国家领土主权和权益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经济上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新增长点。从军事上看,海洋是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关爱海洋,从青少年开始。关注海洋,那里蕴藏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关注现实,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海洋意识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这对推动我国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刚.浅谈海洋国土观念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1).
[2]中华民族海洋之路:辉煌与耻辱并存[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6/25/content_11593928.htm.
[3]耕夫.海的呼唤:不能忘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J].南方国土资源,2007(3).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