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雪玉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动力。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有的发问不少,却收效甚微。课堂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构建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 找准教学切入点,精心设问
教学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情,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应有“快”、“准”、“精”的特点,即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准确地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材关节点,精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切入点,往往是教材的精彩之处,新奇之处,疑问之处,与生活契合之处。它既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催化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助推器。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切入法:
(一)背景切入
有些课文,由于学生对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不了解,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这时,教学就要把握住这个切入点,先行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知人论世,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如教学《鸿门宴》我这样切入:“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通过学习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找到答案。”这样,教师简要的背景引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和探究人物的热情。
(二)标题切入
题目是作者匠心经营的结果,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主旨意图,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章的钥匙。从题目入手能迅速把握文章的阅读方向,抓住重点,为进一步解读文本打开突破口。
教学《囚绿记》时,我这样设问:“你喜欢绿吗?绿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青春和快乐,它能给人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可是为什么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的那份独特的情感吧。”这是通过标题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这份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又如教学《陈情表》时,我又如下追问:“陈情表,谁陈情?陈什么情?为何陈情?陈情的结果如何?”初读课文时,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方向,并且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深入解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情节切入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它是人物在特殊环境中活动的产物,并由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表现文学主题。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并以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悬念迭起的表达技巧来吸引读者。教学这一类文学作品,如果能抓住情节的发展的关键点进行设问,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何事被发配沧州?在沧州看管草料场,本是一个美差,后来又因何事投奔梁山?学生在这样带有悬念的问题导引下,有兴趣、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很快就理出文章的情节结构。在这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再抛出一个问题:从情节看,林冲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的过程?因为有了前面探究的基础,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从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到奋起反抗,再到投奔梁山。完成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之后,人物的性格变化已大体明晰,进而探究促使人物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问
教学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完成这个核心的任务,是直接关系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所以这个核心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它必须能对文章内容起到统领作用,能贯穿全文的教学过程。其次,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要强,能够一针见血直指文章的要害,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因此,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鲁迅《祝福》,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祥林嫂在鲁镇人们新年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发生的社会背景,祥林嫂生活所经历的几次变故,鲁四老爷及鲁镇人们对祥林嫂前后态度变化,以及祥林嫂对自己命运的认识。在层层深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造成的,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三、突破教学难点,精心设问
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总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力求迅速找到破解疑难的关键点进行设题引导。
如教学《逍遥游》,学生对题目理解有了争议。一部分学生认为“逍遥游”就是行为不受约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逍遥游”不只是行为不受约束,更主要的是表现心灵不受约束。显然,后一种认识更为正确。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这样引导:庄子在文中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万物皆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只有进入一种“无所待”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的境界。所以逍遥游不单是指身体的自由,更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四、寻找对话支点,精心设问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否被调动,关键看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有吸引力。只要学生都想说,都会说,都乐说,教师才能倾听他们不同的声音,捕捉他们内心多变的信息。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找准对话支点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热情,改变学生为零碎提问所累的有效途径。这个支点就是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的问题。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刘兰芝贤惠、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与焦仲卿是真爱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问题迎刃而解。如教学《鸿门宴》,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项羽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学生探究文本,通过对情节的梳理和人物言行的分析,就比较容易把握人物性格,得出结果: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迷信武力,难成霸业;刘邦深谋远虑,知人善任,审时度势,机智果敢,终成大业。
总之,精心设问,其基本点要从文本出发,以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宗旨,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轻松高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培养能力为一体的有效课堂结构。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