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全胜
在学校里经常听到有些语文教师抱怨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启而不发”,“言之无物”。其实,这一较普遍的问题有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教师把作文教学孤立化了,缺乏联系的、综合的考虑,学生没有成为作文的主体,只是被动地作文。针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作文教学四结合”的实践,即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读说听结合、阶段性与过程性结合、精讲与多练结合,这样拓宽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强化了作文训练的过程性,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有计划、有兴趣多练的基础上提高作文水平。
一、写作与生活结合
1.写作从生活中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文学以致用的好处。如给校报当小记者,描绘家乡的风景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作文。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团支部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加活动后进行写作,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认识到作文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的,提高写作的兴趣。
2.写作到生活中去。当学生感到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时,就成了作文的主人。在这时,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的材料,使他们能按规定的要求从生活中选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有真切的感受,作文时就会从生活中汲取真情实感。
二、写作与读说听结合
1.写与读的结合。作文教学紧密联系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可有机渗透作文教学。具体地说,阅读教学不仅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写作中则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当然,这种读写的结合要注意“对应”的规律,即阅读课中学到分析方法,写作中就用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例如:
读:通过外表体会内心←→ 写:通过外表表现内心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怎样体会思想感情←→ 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2.写与说的结合。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说应该作为写的先导。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口语交际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每次作文做到先说后写,通过说促进写的发展。但说又不仅仅是为写服务。我遵循说、写统一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先说后写、先写后说、只说不写等各种形式的持续训练,使写促进说,两者统一发展。
3.写与听的结合。主要是进行“听话作文”。让学生每天从电视或互联网上听一段话,每周进行一次听话作文。可以根据听的内容,进行复述性的、联想性的、创造性的作文。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语言的材料,并通过写逐渐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使吸收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阶段性与过程性结合
阶段性是指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应有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水平。过程性是指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及写作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方面的特征。两者的结合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作为作文训练全过程的要求。在明确这个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这个训练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形成过程。
2.具体的每个阶段的训练要求的达到也要经过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具体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过程去进行写作训练: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要求,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及如何达到这个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写好后再分析对照有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加深认识,再进行写作,就是所谓的“二次作文”。
3.每篇作文的写作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写作、修改。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从各个阶段的目标落实进行指导,而不是开始总讲、结束总评就可以代替的。
四、精讲与多练结合
精讲的两个渠道:一是在阅读课中,通过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二是在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中学习。系统地讲解一些写作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多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练习次数多。每周大作文,每两天一次小练笔。这些练习中,有的让学生自己决定所写的内容,有的根据阶段的训练要求,规定所写的内容及所用的方法。
2.练习形式多。大作文分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等;小练笔的形式则更多,有观察日记、活动日记、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3.写作活动多。如开展写作知识讲座、作文互评、参加征文比赛等。
以上的四个结合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在作文教学的总计划中进行合理的安排,综合进行。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