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凤
作为一位从教十余年的中青年教师,笔者依然保持着对课堂教学的点滴进行记录和反思的习惯。有些记忆深深埋在心底,值得永远珍藏。
2013年7月14日,笔者在高三的一个班级里进行单元测试。测试后,笔者想让低分的学生重视选择题练习,于是在全班通报了他们选择题的得分。选择题总分是60分,得分最高的学生得了57分。当报到学生张某得了27分时,笔者惊讶地说:“怎么回事呢?考这么点分呢?”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笔者私下跟张某交流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她一改以往和气开心的态度,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且双眼噙满了泪水,笔者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看来之前笔者不经意的举动和言语深深地伤害了她,笔者真的好感慨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笔者还跟她说了一些安慰的话语,说仅仅一单元的考试不代表什么,以后选择题要重视等等。但笔者知道暂时这种谈话是没什么效果的,教育和交流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同的教育对象我们需要研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我们时刻要牢记的教育原则。身为人师,要时刻把学生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千万不可有任何大意之处,因为教书育人真的是一项需要非常用心和细致的工程。
2014年1月16日,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一份学生刚刚考过的哲学试卷,其中有一道哲学题材料是这样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主要面临着三种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互相制约的三重困境(图略),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问题如下: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为什么出现三重困境。讲解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就说这题有8分,给分点是两个哲学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相关原理,第二个观点是整体与部分的相关原理。然后笔者提问:第一个知识点一般学生能得4分,第二个知识点很多学生也写到了,但为什么没得到分数?笔者突然这么问,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因为没有回答为什么,而是回答体现了什么;有的说是因为只回答了整体和部分原理中关于部分的原理,没写整体的原理;有的说是因为只回答了整体与部分原理中的整体原理,没有回答部分的原理;有的说是因为没有回答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课堂上学生的智慧瞬间迸发出来,大家都很激动。最后笔者梳理总结了学生的观点:“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大家平时容易犯的错误,希望同学们今后加以注意。从这段材料来看,出现三重困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只抓部分忽视整体,所以此题应该写注重整体的观点。”笔者在后来的教学日记中写道:“有时候请学生讲解题目,教师从中归纳,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分析试卷,师生都很轻松,效率大大提升。”新课改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是一个口号,要更多地付诸教学实践。教师要多借助学生的力量来打造精彩课堂。
又一次,在一堂复习课上,当我们谈到“量力而行”的哲学启示是什么时,笔者想听听学生的想法。于是笔者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是坚持适度原则”“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学生回答得差不多的时候,笔者微笑着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梳理:“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它体现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它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本来很平常的一道题目,因为学生的课堂交流讨论而变得那么有价值。课堂是众多思想交汇的殿堂,教师应该要多倾听多包容,学生才会成长得更快。
2014年4月14日,由于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上存在很大问题,于是在讲评试卷时,笔者对讲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创新,不仅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比如对于材料选择题,从设问着手就是很好的一种解题技巧。有的题目从设问出发直接就能解出答案,材料成了摆设,不用去读,节省了时间。如果从设问出发解答不出来的题目,就必须阅读材料,不过只需看材料中心意思或句子,抓住关键的词,这样也能很快掌握住材料的大意,排除无关选项,选出符合设问的选项。这种解题方法速度很快而且准确率很高。笔者满怀激情地当场示范上述方法,传授着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计算出每道题的解答时间,学生如获至宝,兴奋至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作为教师,如果时刻能把握学生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效果显著。在这里,笔者再一次感叹“授之以渔”的奇妙教学效果!
点滴的文字记载着学生的成长,也是我们教师成熟的见证。让我们一起用生命的热情去书写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