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章
近年来,中学语文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毋庸置疑,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总结十多年一线教学的体会,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整体,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勾连,无缝对接,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近几年来,活动单导学、板块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竞相效仿的过程中,有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像是被人大卸八块、四分五裂。其实,教学活动的前后环节应该环环相扣,一节好课应该像流水那般顺畅,前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下一个活动做好知识上和活动上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学活动的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陋室铭》这篇文言文时,我就设计了“朗读—读顺文章→品读—读懂文意→赏读—读通思路→研读—读明情操”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拾级而上,自然而然完成学习目标。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我设计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环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前后环节紧密连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环节的转换。
总之,语文课堂设计活动环节要统筹兼顾,还要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精彩的导语,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营造教学气氛的作用,为一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开头乃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引用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首诗来开头:“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对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并顺势利导:“是啊,青青芳草,盈盈春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宗璞的脚步去走进一片紫藤萝,(出示投影)去聆听生命的感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起学生对紫藤萝的好奇,又能触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当我缓缓念出这首优美的小诗时,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我创设的那份宁静、优雅的意境中。再如,教学《台阶》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穿着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漫上荧屏时,我们不禁被那伟大而无私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父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儿子的心田。今天,让我们沿着作家李森祥为我们搭起的‘台阶,一同再去感受父亲的品质,理解父亲的情怀。”既重温了《背影》的主题,又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营造了浓浓的父爱氛围。
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已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日常授课的主旋律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精心设计一个让人心动的导语,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一堂好课应该渗透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灵魂的洗涤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情感的需要,既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善于控制语速的轻重缓急传达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还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简单的会意,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课结束前,我适时播放了谭晶和杨坤合唱的《天下父母心》,全班鸦雀无声,那缓缓的旋律在学生心灵流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在《国宝——大熊猫》一文教学中,我在介绍大熊猫频频出访,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地区)友好交往的使者时,适时点评它们对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后启发学生:“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它们道一声——”学生很自然的齐声说道:“你们辛苦了!”这样水到渠成,增强了学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