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俊
一、理论基础(信息加工和加工层次理论)
Craik和Lockhart(1972) 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 (the Theory of Depths of Processing)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复述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加工方式的差异,即加工层次越深,记忆保持越好。他们又提出认知加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形式加工层次(相当于复述);第二层次即语义加工层次,指一个词得到识别后,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系,与有关的表象等建立联系进行编码。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加以利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息的呈现法不同,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度就必然不同,记忆保持的长短也必然有差异。
二、前言
词汇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在词汇教学呈现方式上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词汇教学的效果感到不满意。有效的词汇呈现方式可以使教与学两方面都受益匪浅。近年来研究的词汇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表、语义场和语境呈现;2.语义聚类和主题聚类呈现;3.举例与不举例呈现;4.多媒体与文本呈现等。相对于语义场和语境呈现方式,词汇表呈现方式对目标词汇的短时记忆效果最好,但是长期记忆效果结论不一致; 多媒体环境下的词汇呈现方式优于传统词汇教学方式,但也有不同的结论;主题聚类方式呈现单词在即时记忆上优于语义聚类;提供语境和对生词间的关系进行加工,有助于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农村中学常用的几种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记忆的影响,为提高农村中学的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做出一点点贡献。
三、实验设计
1.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研究三种词汇呈现方式的记忆效果,即词汇表法(单词加音标加词性加意义,然后一一罗列)、举例法(在词汇表的基础上,每个单词举一个例子)和图片法(利用PPT呈现每个单词及其意义,并辅以图片)。
从农村某中学九年级6个平行班,每班抽取25名成绩相当的学生,九(1)班和九(2)班(50名学生)采用举例法(方法1);九(5)班和九(6) 班(50名学生)采用词汇表法(方法2);九(3)班和九(4)班(50名学生)采用图片法(方法3)。
2.研究问题
(1)不同的呈现方式会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吗?
(2)PPT呈现(图片法)是否优于传统的方法(词汇表法和举例法)?
(3)在传统的呈现方式中,举例法是否优于词汇表法?
3.研究工具和过程
在开学初利用VKS词汇知识等级量表对受试者词汇水平进行测量,以保证3组测试对象词汇水平相当,并根据此次测量选出8个生词作为目标词。对3个组进行词汇呈现(每组呈现的都是相同的8个单词,但呈现方法不同),每组呈现的时间都是10分钟,随后就即时测试 (给出英文让学生写出中文),一个星期后进行延时测试(给出英文让学生写出中文,但打乱先前的顺序)。
采用量化的形式统计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结果,运用 SPSS(11.5)分析数据。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在即时检测中,词汇记忆的效果都无明显差异,但方法3优于方法2,方法2优于方法1,即记忆检测结果是:图片法>词汇表法>举例法。词汇表法之所以优于举例法,是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举例法的认知负荷较重,所以短时记忆效果劣于词汇表法;图片法和词汇表法相比,受试者将词汇与直观形象的图片建立了联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编码,所以记忆的效果要好于机械重复的词汇表法。
在延时检测中,差异都非常显著,方法1优于方法2,方法3优于方法1,方法3优于方法2,即记忆检测结果是:图片法>举例法>词汇表法。举例法之所以优于词汇表法是因为举例法是第二层次加工,与其他的词在语境中建立了联系,而词汇表法是第一层次的加工,只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在一星期后的记忆提取中不如举例法;图片法是形象记忆,举例法是语义记忆,而大脑对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对语义材料的记忆效果和速度,受试者在利用图片记忆时,加上主观情感上的偏爱,对信息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处理,所以图片法优于举例法。
五、结论与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和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多媒体下的图片法要优于传统的词汇呈现法,传统呈现法中的举例法要优于词汇表法。在以后的词汇教学中,考前自主复习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合用词汇表法,但其很难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要想让学生牢记英语单词,最好利用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加工的举例法和图片法。特别是图片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教育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教师课前应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找出与单词匹配的图片,这简单易操作,而且教学效果比我们常用的词汇表法和举例法都要显著。
参考文献
[1] 顾千羽.北京英语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探讨[J].都市家教,2013(10).
[2] 张树华.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N].东方今报,2013313.
[3] 赵媛,高冬丽.英语退出高考? “乌龙”引发热议[N].东方今报,20131011.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