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红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
一、初步感知自然美
1.声情并茂的范读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然感悟作品的自然美,首先从朗读开始。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景氛围,把学生引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得到听觉的享受。
2.多种形式的自读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反复朗读课文,能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舒心畅怀地感受作品的美。可采取多种形式,教师要适当给予点拨,让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兴趣盎然。
3.形象逼真的图片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跟作品内容相符的图片。这些栩栩如生的图片,特别是一些自然风光、山水美图,学生乐于观赏,大有一饱眼福、赏心悦目之感,从而得到视觉的享受。
二、深入体会神韵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作品逐渐加深的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这就是从欣赏自然美到神韵美的过程。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神韵美,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主,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品字词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已感知作品的语言美,至于为什么美,就要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字词,理解美的语言,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在《孔乙己》中,动词运用最为传神的是“排”与“摸”两个字。一个“排”字,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了孔乙己的阔气,也写出他得意炫耀的神情,显示他的穷酸本相。“摸”与前文的“排”形成对比,一个“摸”字显示他的尴尬与无奈,显示他的穷困潦倒,可笑之极,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赏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生动形象、概括性极强的句子和点睛之笔去赏析,以此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但作品中某些看似平平淡淡的句子往往被忽略。如《荔枝蜜》结尾有这样一句:“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单从表象看,只写作者做了个梦罢了,如果深层揣摩,前后联系,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卒章显志,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这样就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领悟透彻,学生的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评形象
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特别是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的褒贬爱憎感情,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通过评析形象,学生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得到美的熏陶。如《一厘米》,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通过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学生的心情得以愉悦,感情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4.析意境
意境美,即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立体感的生活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赏析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美的艺术境界,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巴陵的胜状美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湖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
5.感真情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作品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教师要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没情就没有诗”,诗词教学更应以“情致”作为美育的突破口。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句直接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这种高尚真挚的友谊激荡着学生的心,学生被卷进诗的境界中去感受诗情的美。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逐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美言美句,学写美文,举办美文朗诵比赛,设计班上的学习园地栏目,对手抄报进行内容编辑、排版、封面设计、插图选配,布置宿舍,提出校园美化建议等。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