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练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诗歌教学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诗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识记,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让诗歌教学恢复应有的地位,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对诗歌教学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诗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都不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清楚的话,那就更谈不上对诗歌的品味、欣赏和感悟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诗人写作时特定的时代或环境因素,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拉近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精练的语言表达
诗的语言精练、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积累经验。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此,我常对诗句中的一些字或词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味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感悟、欣赏,并分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教师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诗言志”,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从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受到教育,这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四、对诗歌进行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情画意
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优美精练的语言,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例如,让学生根据诗句所描述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再把画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在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诗情画意,又培养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五、抓好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皆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在诗歌教学中抓好朗读,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有些东西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些都说明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并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高度精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有着很好的作用;诗歌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以及语感方面得到训练。“读诗使人灵秀”,“少年情怀总是诗”,因此,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