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侠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因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高考失分多而备受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诗言志,词达情,这既是诗人内心的流露,亦为词人性情的感怀。如何打开作者的情结,使“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笔者以李璟的《浣溪沙》:拥抱文本——入情;聚焦词眼——嚼情;放飞想象——悟情三个方面为例,以求洞破词密之端倪。
一、拥抱文本——入情
诗词鉴赏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拉近学生与教材、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平和自然地过渡到所要分析的内容中来。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认为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亲吻”文字,“拥抱”文本,“以读为本”,即让学生用清晰、响亮、准确、诱人的语言把诗词中静态、枯燥、单一、死板的视觉文字,通过现代媒介和个人加工有感情地读出声来,使其变成动态、有趣、多彩、鲜活的听觉语言,并通过学案导引、问题领航、精当点拨等,让学生圈点文字,理解词句,触摸语言,品味意境,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启迪智慧,升华文韵,陶冶情操,享受生命,从而实现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下面以“五步问题导学模式”为例。
(一)完成导学案中问题预设的内容
1.课本原文。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2.朗读:主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录音读、学生轮流读,熟悉文本,并对朗读中存在的读音、停顿错误进行纠正。
(二)完成下列检测题 (学生上黑板展示,教师巡视)
1.注音:(1)菡萏()(2)韶光()
2.解释:(1)菡萏(2)西风(3)韶光(4)梦回
(三)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见导学案)
2.词风特点和影响。(见导学案)
这样,以学案为引导自主学习,以问题为纽带合作学习,以朗诵为基础情感互动,就使学生“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真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聚焦词眼——嚼情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个“支点”移置于此就是本文的“词眼”,即词的眼睛与灵魂。这是作者的情感焦点,打开词文的窗口,通常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借此领悟词作的丰富内涵,架构整个课堂教学。
在进行这个内容的教学时,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如: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结合词的内容说明。
由事先交代的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生成新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或教师解决。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质疑,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达到面向全体,教学相长的育人目标。
最后,教师集思广益,总结展示:
词眼:“残”。
理由:(1)荷残——菡萏香销翠叶残。
(2)秋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3)人残——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4)梦残——细雨梦回鸡塞远。
(5)曲残——小楼吹彻玉笙寒。
(6)情残——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残”字所系,情盈其中,这就为词眼的传神达情探索打通了幽径之烛光。
三、放飞想象——悟情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经典诗词既是语言文字的浓缩,又是作者情感的外显,更是思维想象的化身。从形式上看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可本质上却容纳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诸如包罗万象的内容空间、丰富优美的情感空间、冷暖色调的意境空间、广纳百川的文化空间等。通过想象,诗词文本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表层走向深入,从宏观走向细微,从语淡走向情深,从现实走向虚幻,从而让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零距离,心灵上相融合,达到悟境。可见,想象在诗词鉴赏中如同“水”“石”,即“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凸显言外之意,亦能“潇洒地走一回”。
如“小楼吹彻玉笙寒”,此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大多师生可能会着重关注“寒”字,非天寒乃心寒等。当细读之,就会发现“彻”字表达更具张力,因为“彻”表明吹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遍数之频、空间之远、意境之深……此外,它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遐想的空间:女子自始至终数遍吹奏的曲子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丈夫曾经给她或她给丈夫送别时或生活中吹的曲子吗?还是此曲是丈夫专门给她创作的并赠送作为相思的礼物?总之它是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见证。再如尾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我临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女子在凭栏之处会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呢?这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有学生写道:在细雨中,女子执起丈夫临走前送给她的寒笙不停地吹着,多情的泪珠儿汹涌地流着,她似乎看到那身处鸡塞的丈夫在明月皎洁的夜晚也拿起自己送给他的箫吹了起来,此时他们共同吹起的曲子是一样的,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又有学生写道:她寻觅着江面上自远而来的归帆,只见船头站立一个男子,身影很像自己的丈夫,此时踮起脚尖,身体微倾,眼神里透着喜悦的光芒,想要大声地呼喊出丈夫的名字。然而等船慢慢地从楼下的河面上过来时,却发现他并不是自己心爱的情郎,失望又再一次占据了她整个心灵,一只两只三只船儿都过去了,等啊等……无声胜有声,却是无情更有情。
可见,正因有了想象的参与,将词的意境和情境无限拓展,从寥寥数字延伸向了无垠的空间,拓展到了现实的生活与社会……通过想象,我们还原并再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特定的情感空间,这是读者与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和弦,读者与文本的一次深情对话。
诗歌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不仅是词人穿越时光的活力重现,人类生存的精神寄托,还是读者涌动心中的弦外之音,生命意识的社会延续。在其鉴赏教学中,除了潜心研读、领略内涵、玩味情思、把握特色、陶冶情操外,还要达到体验关怀、丰富情感、珍惜生命、提升幸福的目的,最终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让生命的灵性在诗词鉴赏中自然地流淌。
(责任编辑陈剑平)